推廣正法、辯證佛學、研究佛法、以經解經、廣宣佛理

2017年3月31日

佛頂尊勝咒與五台山文殊師利菩薩的故事


  西域尊者往東來,化引開,東土若無尊勝呪,孤魂難以脫塵埃。

        唐朝儀鳳元年唐高宗時期,印度婆羅門僧侶,名叫「佛陀波利」,來中國傳法,特地跑到五台山要朝聖禮拜文殊師利菩薩。

現今五台山

        五台山漢朝時期就建立了一座大顯通寺,為現今五台山上歷史最久遠的佛寺,漢朝之前佛教便都有在五台山活動,因為佛經裡面有提到印度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叫做五頂,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因此五台山又被稱之為清涼山,因此自古以來五台山便被公認為文殊師利的道場。(普賢菩薩在峨嵋山)





  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大方廣佛華嚴經---實叉難陀奉 制譯)
  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迹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及有無量諸天、龍神、夜叉、羅剎、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圍遶供養恭敬。(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印度三藏菩提流志 譯)

        這位印度僧侶來到半山腰,便五體投地向山頂禮拜,祈禱著:「如來滅後,各方聖者皆隱身潛藏,只有文殊師利菩薩在五台山繼續引導天下蒼生,繼續教導各方菩薩,老僧所恨的就是生不逢時,時遇八難無法親眼目睹文殊師利菩薩的面貌,大老遠穿越沙漠來此禮敬,祈求文殊師利菩薩大慈大悲讓老僧見上一面。」

        禮拜完一抬頭,有一位老人忽然出現,居然用印度婆羅門語跟印度僧侶問說有沒有帶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法師用情至深,不辭辛勞特地大老遠跑來五台山追尋文殊師利菩薩的蹤影,然而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之輩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滅眾生一切惡業。不知道法師有沒有將此經書帶來漢地?」

        印度僧侶回答老人說:「我隻身來朝聖的,沒有帶任何經書來。」

        老人跟印度僧侶說:「沒有帶經書來有何用? 就算遇到文殊師利菩薩你也認不得,法師可以返回印度取來這本經流傳中國,便是順奉許多聖者的言教,廣利益眾生,拯救幽冥道眾生,報諸佛恩。法師把該本經取來五台山,弟子我便跟您說文殊師利菩薩在哪。」


        印度僧侶聽老人這麼說,高興極了,趕緊叩首感謝老人,叩首完一抬頭,那位老人就不見了,印度僧侶感到非常驚愕,又更虔誠有信心,立馬趕緊下山回印度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當時年代也沒有船隻可以坐,印度僧侶只得自行走路往返印度和中國,時間一過便是七年。永淳二年,當時候要翻譯佛經是要跟皇帝報告的,印度僧侶拿著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去面見皇帝,把在五台山遇到的事情跟皇帝說,並請朝廷翻譯此經,朝廷翻譯完此經後,給印度僧侶絹三十匹要打發他離開,並規定這本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不能流傳到民間。

       印度僧侶哭啼地跟皇帝說:「老僧捐軀捨命,大老遠返回印度取來這本經書,是為了能普濟眾生、救拔眾苦難的,不是為了任何財寶,不是為了任何名利,請把經書還來,以利於經書流通民間,普利益一切眾生靈。」

       唐高宗聽了也感動,並把原本梵文本經書還給印度僧侶,朝廷留下翻譯本經書。


        印度僧侶拿回梵文本經書後,最後在西明寺找到了解梵語的和尚,名叫順貞,並報告皇帝說要和他一起翻譯此經,皇帝也答應了,翻譯完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後,印度僧侶帶著梵文本回到五台山,想要找文殊師利菩薩,據說至今這位印度僧侶都沒再出五台山。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者。婆羅門僧佛陀波利。儀鳳元年從西國來至此漢土到五臺山次。遂五體投地向山頂禮曰。「如來滅後眾聖潛靈。唯有大士文殊師利於此山中汲引蒼生教諸菩薩。波利所恨生逢八難不覩聖容。遠涉流沙故來敬謁。伏乞大慈大悲普覆令見尊儀。」

  言已悲泣雨淚向山頂禮。禮已舉首忽見一老人從山中出來。遂作婆羅門語謂僧曰。「法師情存慕道追訪聖蹤。不憚劬勞遠尋遺跡。然漢地眾生多造罪業。出家之輩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能滅眾生一切惡業。未知法師頗將此經來不。」

  僧報言曰。「貧道直來禮謁不將經來。」

  老人言。「既不將經來空來何益。縱見文殊亦何得識。師可却向西國取此經將來流傳漢土。即是遍奉眾聖廣利群生。拯濟幽冥報諸佛恩也。師取經來至此。弟子當示師文殊師利菩薩所在。」

  僧聞此語不勝喜躍。遂裁抑悲淚至心敬禮。舉頭之頃忽不見老人。其僧驚愕倍更虔心。繫念傾誠迴還西國取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至永淳二年迴至西京。具以上事聞奏大帝。大帝遂將其本入內。請日照三藏法師。及勅司賓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共譯此經。勅施僧絹三十匹。其經本禁在內不出。

  其僧悲泣奏曰。「貧道捐軀委命遠取經來。情望普濟群生救拔苦難。不以財寶為念。不以名利關懷。請還經本流行。庶望含靈同益。」

  帝遂留翻得之經。還僧梵本。

  其僧得梵本將向西明寺。訪得善解梵語漢僧順貞。奏共翻譯。帝隨其請。僧遂對諸大德共順貞翻譯訖。僧將梵本遂向五臺山。入山於今不出。(佛頂尊勝陀羅尼---沙門佛陀波利奉 詔譯)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