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正法、辯證佛學、研究佛法、以經解經、廣宣佛理

2018年5月20日

該如何修行(二):常行十善,遠離非十善



知道了上岸的方向後

  由上一篇 (佛在哪?為什麼?) 讓我們知道了在茫茫大苦海中要朝那個方向游才是上岸的正確方向,每個眾生本初以來就有佛性,佛性就是每個眾生的「本來面目」,內心理所當然本來清淨,只是因為眾生煩惱太多,惡習造業不斷,執我我所,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以至於原本清淨的佛性被厚厚一層灰塵給覆蓋住,就像超人的能力被封印住,無法使出超能力一樣。

  因此,我們才要來「修行」。

  正確來說,「修行」是要把覆蓋在清淨佛性上面那層厚厚灰塵給清理掉,好讓本來清淨的佛性顯現出來,是每一個眾生都得做的事,今日不做,明日就繼續受各種煩惱苦痛的煎熬,越不做只會苦痛越多,有朝一世的有朝一日總還是得修的,「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既然遲早都要做的事,為何不馬上開始?難道要受到苦痛折磨了才來臨時抱佛腳?

  就如同打掃家理的方法很多,用掃把、拖把、抹布、吸塵器、水桶、、、等,不同的地方就得用不同的各式打掃工具,您是不可能只靠一把掃把或一條抹布就可以把家裡完全打掃乾淨的,是吧?!

  同樣的道理,「修行」也是方法工具得很多,您是不可能只靠一法門就可以把那累世以來的塵垢給打掃乾淨的,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同的煩惱得有不同的方法來對治,若說「修行」可以僅靠一法門來達到,那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就如同您是不可能僅靠一條抹布可以把整個家裡環境打掃乾淨一樣。

  「法門無邊誓願學」,佛法八萬四千門,在茫茫大海中知道了方向,那是一回事;要如何游上岸?那可是另外一回事了!

  苦海惡浪日夜滔滔,到底有那些功夫法門可幫眾生上岸呢?以下我們列出一些常見有用的各種「修行」法門,後續再來稍微詳述解說其「用途」為何?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環境,必須運用不同的修行對治方法,一招半式闖天下是行不通的!
【各種常見實用修行法門】

常行十善,遠離非十善

打掃。保持生活環境整潔

維持運動習慣

試著練習瑜伽運動

試著靜坐

閱讀佛經,思考般若智慧

常做施食

試著行普賢十大願

有空走走山上大佛寺

唸經持咒?

唸佛號?

...

常行十善,遠離非十善


何謂善事?


  我們常聽到人家說「多做善事」,那到底哪些事是「善事」?也許看了佛經裡面的敘述,您會很驚訝原來自己一直癡於錯誤觀念想法!

  簡單來說,利益一切眾生的事 ( 包含自己,如運動、靜坐、放鬆身心...等 ),全部都是「善事」;相反的損害到一切眾生的事(包含自己,如抽菸、喝酒、吸毒...等),全部都是「非善事」。( 通常我們不說「惡事」,「善」「惡」差別確實是人有分別心而來的。)

  如世尊所說的五戒、十善、四禪、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三脫門、四諦、六通、八惟無、九次第禪、六波羅蜜,從內外空至有無空,諸三昧門、陀羅尼門、佛十種力、佛十八法、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大慈大悲、薩云若事、、、等事。全部都是「善事」。

  若說「利益眾生的事就是善事」,那是為了「眾生」的何種目的?而來「利益」之?總該有個目標!?
  世尊就說了:「諸羅漢、辟支佛、過去當來今現在諸如來,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度於彼岸。

  原來所有一切「善事」的目的,就是為了幫一切眾生「度於彼岸」,覺醒成佛!若某位說法者於佛法精進不足,以凡人之心度佛陀智慧,講錯佛法或自己瞎掰亂說,而使眾生更陷入執著無明當中,那就不是「善事」。
  所以,*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說:「有兩個因緣因素,而能真正說一切善法是『善』的:

  一者:是『自性無倒』,因為能對治眾生的顛倒妄想。

  二者:是『安穩』,因為能住於善趣不退轉,而證*涅槃

  所以,簡單來說,在正見「非顛倒妄想」的條件下,能夠利益自己和其他一切眾生逐漸度上彼岸,安住於正見不退轉,乃至涅槃證得菩提,這就是「善事」。

  因此,嚴格來說,有些後人杜撰的「佛書」,若內容顛倒妄想,雖然立意也許良善,但那也「非善事」,自己以為的善事,未必就是「真善事」,得端看是否符合「佛法正見」、「不顛倒妄想」、「有助於眾生逐證菩提」。

  若沒有看過經論裡面這些對詞句的解釋,就無法清楚明白原來「善事」的目的是要幫助眾生覺醒覺悟,是要建立在「非顛倒妄想」的條件下,而不是隨便任何一切利益眾生的事全都是「善事」,更不是牽老婆婆過馬路,結果自己騎車不戴安全帽...。

  一字一句佛法都得一一去查證的,不是看了什麼經文,然後自以為是怎樣就怎樣,經文解釋全部自己說了算...,那就非善事了。

何謂十善?


  現在,清楚明白了何謂「善事」,我們接下來看世尊所說「十善」為何?

  「十善」是佛陀最常告誡眾生的事,時常在佛經裡面可以看到「十善」這個詞,所謂的「十善」就是:
  (身業的)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

  (語業的)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意業的) 不貪心、不瞋恚、不邪見。

  常行「十善」可以幫您遠離煩惱,遠離造諸惡業,讓您內心越來越平靜無諍。
  【不殺生】

  《正法念處經》:「云何殺生?於他眾生,生眾生想,起殺害心,斷其命根,得成殺生。

  《十不善業道經》:「云何殺生?謂於有情率先見已,次審其名,決定欲殺,動身施作,斷其命根。

  《瑜伽師地論》:「云何殺生。謂於他眾生起殺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殺方便。及即於彼殺究竟中所有身業。

  《正法念處經》:「云何不殺生?若是眾生知他眾生,乃至蟣子蚊蟻之類,不故斷命,是名不殺。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不殺生。若人離殺生。棄捨刀杖。慚愧慈悲哀愍一切眾生。是名不殺生。

  簡單來說,「不殺生」就是「不斷其他眾生之命根」。

  那何謂「眾生」呢?「眾生」就是「補特伽羅」,梵文為「pudgala पुद्गल」,梵英字典解釋為:

  the soul 靈魂、personal entity 個人實體、a man 人、The Ego or individual 自我或個體、material object (including atoms) 物質的個體 (包含原子)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不思議境界經》:「諸眾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二足、若四足、若多足,若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囉、伽留荼、緊那囉、摩睺囉伽、舍迦囉、婆囉訶摩、盧迦波羅、人非人等,隨所成熟化度。

  由此可知,所謂的「眾生」,包含: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天龍八部、人、非人。不是只有「動物」是「眾生」!而且包含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所有一切眾生。

  【不偷盜】

  《正法念處經》:「云何不偷盜?不以盜心取他草葉;若曠野中種種果菜,故村聚落,疑他所護亦不故取,是名不盜。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不盜竊。若人離竊盜。不盜他物。是名不盜竊。

  《瑜伽師地論》:「云何不與取。謂於他攝物。起盜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盜方便。及即於彼盜究竟中所有身業。

  《十不善業道經》:「云何不與取?謂於他物先窺覘已,而起審慮,決定欲取,動身所作,即盜其物。

  簡單來說,「不偷盜」就是不屬於我們的任何東西,我們不能任意占為己有。
  【不淫邪】

  《十不善業道經》:「云何欲邪行?於此罪中而有四類,非處、非時、非分、非往。非處者,謂於諸佛菩薩經像、和尚、闍梨、父母所止,或相隣近,皆所不應。非時者,謂於晝日,或偶月事,懷妊新產,彼不樂欲,及病惱等,或受淨住八關齋戒,皆非其宜。非分者,謂於面門及以非道,童男處女,自執持等,俱不應作。非往者,謂於他妻,及比丘尼、親族、異趣,及衒賣等,設自境界作非梵行,所不應理。如上當知。

  《正法念處經》:「云何邪婬?此邪婬人,若於自妻,非道而行,或於他妻,道、非道行;若於他作,心生隨喜;若設方便,強教他作。是名邪婬。

  簡單來說,「不邪淫」意思是說於白天、或於女性月事來時、或女性剛懷孕時、或另一半不願意、或另一半生病、或於八關齋戒期間,這些時候都不能有性行為。

  另外,在佛菩薩像、經書處、上師、和尚、或父母附近處,都不能有性行為。對未成年者、他人妻子、比丘尼、親屬、妓女或非人類也不能有性行為。

  除上述情況外,於合情、合理、合法、合乎於戒律,於適當之時之處,兩情相悅,才可以有性行為。

  並不是說,學了佛完全不能有性行為,就拒絕另一半的求歡,夫妻適度性行為是有助於家庭和樂,與身心健康的。不要無明愚痴到處瞎掰佛法,什麼都自己說了算。😔

  【不妄語】

  《瑜伽師地論》:「云何妄語。謂於他有情起覆想說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偽證方便。及於偽證究竟中所有語業。

  《十不善業道經》:「云何妄語?謂於見物或他遺墜,審知是已,決定而取,彼若尋求起虛妄說,具是五緣,成妄語罪。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妄語。若人不知言知。知言不知。不見言見。見言不見。或為己身。或為他人。或為財物故作妄語。是名妄語。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不妄語。若人離妄語。不知言不知。知言知。不見言不見。見言見。不為己身。不為他人。不為財物而作妄語。是名不妄語。

  簡單來說,「妄語」就是不會為了自身或他人的任何功名利益而說謊話,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懂就懂,不懂就不懂。

  所以,這「妄語」是有目的的,為了貪圖功名利益。若沒有貪圖功名利益而來造作「說謊」,那就不是「說謊」了,因為那不是故意為之,這時候便是「無明、愚痴」而來造作「說了不正確的話」。

  【不兩舌】

  《大方廣佛華嚴經》:「性不兩舌,菩薩於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

  《正法念處經》:「兩舌者,多於和合人起破壞意,口中語說。兩舌二種:自作、教他。

  《十不善業道經》:「云何兩舌?於他所有隱密等事,以非理言,而作離間。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兩舌。若人在此聞至彼說。欲壞此人故。在彼聞至此說。欲壞彼人故。未破者令破。已破者欲使盡散樂別離他。是名兩舌。

  《阿毘達磨集異門》:「云何離間語惡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離間語者,聞此語向彼說為破此故、聞彼語向此說為破彼故,諸和合者令其乖離、已乖離者令永間隔,愛樂離間、說離間語、不離離間語。此中有離間語者者,謂不離離間語者、不斷離間語者、不厭離間語者、安住離間語者、成就離間語者,是名有離間語者。

  《瑜伽師地論》:「云何離間語。謂於他有情起破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破壞方便。及於破壞究竟中所有語業。

  簡單來說,「兩舌」就是「挑撥離間」。為了破壞他人的關係、損害他人利益,而把甲方的事情跟乙方說,或是把乙方的事情跟甲方說,無論所說的事情是否為屬實,無論是自己做或指示他人造做,都犯了「兩舌」。


  【不惡口】

  《正法念處經》:「云何惡口?彼見聞知或天眼見:彼惡口者,貪、瞋、癡發,一切愚癡凡夫之人常行不離。如是惡口有無量種,無量攀緣,無量因緣,無量心發,無量果報。此語能破無量善行;此語能與一切人惡。世間如怨,善人不近,人所不信,此語如毒。如是惡口,惡道因緣,是垢言語,正梵行人捨離不行。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惡口。若人出言麁獷苦切。他人聞已。不喜不悅。是名惡口。

  《十不善業道經》:「云何惡語?謂於貪欲和合事相,以雜染言厲聲而說。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云何麁惡語惡行?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麁惡語者,彼所發語能惱澁強,令他辛楚、令他憤恚,眾生不愛、眾生不樂、眾生不喜、眾生不悅,令心擾亂能障等持,說麁惡語、不離麁惡語。此中有麁惡語者者,謂不離麁惡語者、不斷麁惡語者、不厭麁惡語者、安住麁惡語者、成就麁惡語者,是名有麁惡語者。

  《瑜伽師地論》:「云何麁惡語。謂於他有情。起麁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麁語方便。及於麁語究竟中所有語業。

  「麁」原本的古字寫為「麤」,鹿很容易驚嚇亂闖跳,三隻鹿在一起驚嚇亂闖跳那就是更嚴重啦,引申為「粗魯、莽撞」的意思。「麤」是古時候的「粗」用字,像三隻鹿一樣巨大、粗魯、莽撞、不細膩、粗曠。因此,「麁語」就是現代人所表達的「粗話」。

  簡單來說,「惡口」就是因為貪、瞋、癡而發起的惡言惡語,例如用髒話罵人、講話酸言酸語刻薄無情、說話嗆天嗆地、滿口髒話、咒罵等,令其他眾生熱腦、憤怒、不可愛、不高興、心慌意亂。


【不綺語】

  《正法念處經》:「云何綺語?綺語幾種?前後語言不相應說,故名綺語;心輕速轉,前後語言相應而說,亦名綺語。從慢心起,自輕因緣,令人不信,即於現身是惡道生,一切世間輕毀之因,無所饒益。垢語綺語,如是第四垢語口業,非善業道,勿作綺語,亦莫隨喜,不應受行。若綺語者,則非善人。

  《瑜伽師地論》:「云何綺語。謂起綺語欲樂。起染污心。若即於彼起不相應語方便。及於不相應語究竟中所有語業。

  《十不善業道經》:「云何綺語?謂於他人以染污心,增飾其非,對彼而說。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綺語。若人出非時言。無義語。非法語。非調伏語。不寂靜語。是名綺語。

  簡單來說,「綺語」就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益而來誇大其辭,或是講不合時宜的話、不符合道義的話、違背佛陀教法的話、令人心不安的話、不輕聲細語而聒噪大小聲地說話、輕蔑其他眾生的話,這些都是算「綺語」。


  【不貪心】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云何貪欲?答:於諸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希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是名貪欲。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貪欲。若人於他村邑他財物生悕望心。欲令他物作己有。是名貪欲。

   《瑜伽師地論》:「云何貪欲。謂於他所有。起己有欲樂起染污心。若於他所有。起己有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

   《正法念處經》:「云何為貪?他所攝物,自心分別,欲得彼物,非正觀察。彼人如是愛樂他物,於他所有,無因、無分而自擾惱,望得彼物,故名意貪不善業道,非是可愛,非是可樂;所得果報,非意相應,非寂靜意,非是安樂。愚癡之人,虛妄生貪,他物叵得,虛妄分別生貪味著,心意動轉常生悕望,心樂欲取,見他財物,自得苦惱,故名為貪。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貪。謂於五取蘊。染愛耽著為性。謂此纏縛。輪迴三界。生苦為業。由愛力故。生五取蘊。

   《成唯識論》:「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簡單來說,「貪」就是於一切非自己本來所有的人、事、物有所沉溺執愛,放不下,想據為己有(若是自己原本就已有的人、事、物,原本就有,不會起貪,反而該擔心會不會珍惜故有?),通常除非是明智之人,否則「愛」了任何人、事、物,通常會達到「貪」的程度。

  又,愚痴之人無明無智,特別容易生貪念,特別悌望他人、他事、他物,見他人有,自己也想要有,自尋苦惱。


  【不瞋恚】

   《大乘廣五蘊論》:「云何瞋。謂於群生損害為性。住不安隱。及惡行所依為業。不安隱者。謂損害他。自住苦故。

   《瑜伽師地論》:「云何瞋恚。謂於他起害欲樂。起染污心。若於他起害欲樂決定方便。及於彼究竟中所有意業。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瞋恚。若人瞋恚。欲令前眾生得繫閉傷害為種種苦加。是名瞋恚。

   《成唯識論》:「云何為瞋。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謂瞋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云何瞋?謂於有情欲為損害,內懷栽杌欲為擾惱,已瞋、當瞋、現瞋,樂為過患、極為過患,意極憤恚,於諸有情各相違戾欲為過患,已為過患、當為過患、現為過患,總名為瞋。

  簡單來說,「瞋」就是對其他眾生有了加害、損害、迫害之心。「瞋」生起,令身心熱惱不安穩,往往容易造諸惡業。


  【不邪見】

  《大乘五蘊論》:「云何邪見?謂或謗因或復謗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污慧為性。

  《成唯識論》:「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餘邪執。如增上緣名義遍故。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或計自在世主釋梵及餘物類常恒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為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顯揚聖教論》:「邪見。謂謗因謗果。或謗功用。或壞實事。染污慧為體。唯分別起能。障正見為業。如前乃至增長邪見為業。如經說有邪見者所執皆倒。乃至廣說。

  《正法念處經》:「云何邪見?所謂有人作如是見:殺生因緣得生天中。

  《十不善業道經》:「云何邪見?謂無施等、無彼後世、無供養事、無佛世尊聲聞緣覺、無罪無福、無所作業、無所受報。

  《舍利弗阿毘曇論》:「云何邪見。若人邪見言無施、無祠祀、無善惡業報、無此世他世、無父母、無天、無化生眾生、無沙門婆羅門。是名邪見。

  「邪見」其實是「六根本煩惱(貪、瞋、癡、慢、見、疑)」其中的「惡見」裏面之一種。

  「惡見」有五種,包含「一、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見;五、戒禁取見。」。

  簡單來說,「邪見」就是不信輪迴、不信善惡業報、不信因果、不信有來世前世、不信有鬼神、不信有佛菩薩,這類「無神論、無因果善業惡報」等思想就是「邪見」,也相當於所謂的「偽科學」,天真自以為是地認為當今僅只是皮毛般的科學是所有一切的根本。

  很多人習慣用「邪見」來指「他人錯誤的見解」,這樣的說法就不太正確了,因為「邪見」是專門指毀謗因果論者。若說「惡見」,也不能包含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因為這五種惡見全部都是有所特定錯誤見解者。所以要說他人有錯誤的見解,佛陀最常說的是「顛倒妄想」,「顛倒妄想」包含了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當然也包含五種惡見。


......... 【經文內容與名詞解釋】.........


【何謂善事、善法?】

《放光般若經》:「何謂善法?五戒、十善、四禪、四等,及四空定、三十七品、三脫門、四諦、六通、八惟無、九次第禪、六波羅蜜,從內外空至有無空,諸三昧門、陀隣尼門,佛十種力、佛十八法、四無所畏、四無礙慧、大慈大悲、道事、薩云若事,是為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之法教。諸羅漢、辟支佛、過去當來今現在諸如來,皆從是般若波羅蜜中學成,度於彼岸。

《成唯識論》:「論曰。唯善心俱名善心所。謂信慚等定有十一。( 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

《瑜伽師地論》:「復次云何善法。謂若略說。二因緣故一切善法說名為善。謂。自性無倒。亦能對治顛倒法故。及安隱故。

所以者何。
一切善法自性無倒於所緣轉。又能對治於所緣轉顛倒染法。
能往善趣證涅槃。故名為安隱。

與此相違二因緣故當知不善。謂自性顛倒故及不安隱。無記諸法性非顛倒。亦不能治顛倒諸法。性非安隱非不安隱。


所以者何。一切善法自性無倒於所緣轉。又能對治於所緣轉顛倒染法。能往善趣證涅槃。故名為安隱。

與此相違二因緣故當知不善。謂自性顛倒故及不安隱。無記諸法性非顛倒。亦不能治顛倒諸法。性非安隱非不安隱。
【涅槃v.s.般涅槃】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常不生不死不墮不滅等處,是為涅槃 。

《大智度論》:「凡夫心謂『得諸法實相』,是為涅槃。

《大乘寶要義論》:「如是此世業盡煩惱盡苦盡。苦緣息滅寂然出離。此說是為涅槃。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何等法,謂為涅槃?』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習氣,藏意識見習轉變,名為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復次,大慧!涅槃者,聖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謂自相共相妄想斷,故非常。云何非斷?謂一切聖去來現在得自覺,故非斷。

大慧!涅槃不壞不死。若涅槃死者,復應受生相續。若壞者,應墮有為相。是故涅槃離壞離死。是故修行者之所歸依。

復次,大慧!涅槃非捨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

《瑜伽師地論》:「是寂靜者。受持尸羅善圓滿故。是安隱者。已入決定地故。般涅槃者。已證菩提故。

  「涅槃」是梵文 निर्वाण nirvāṇa 的音譯,這個梵字的意思是:

  「extinguished (as a lamp or fire) 讓燈光或火勢熄滅,set 安住,calmed 平息, quieted 安靜,dead 死去,lost 失去,disappeared 消失, extinction 滅絕 ...etc.等等」

  「般涅槃」是梵文 परनिर्वाण paranirvāṇa 的音譯,這個梵字的意思是:

  「the highest nirvāṇa 最高等的涅槃」

  疑?怪了?非常奇怪!是吧?! 沒錯,自古以來大多數中國翻譯師就把「般涅槃」和「涅槃」搞混,以為「涅槃」就是「般涅槃」...,其實絕對是有程度上的差別的!( 梵文是所有文字裡面,「程度比較」上分得最精細的語言。例如:中文說「震動」,梵文就可以分為十八種不同級別:「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全部都是在講「震動」。 )

  看上述的楞伽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就可以發現,一開始明明寫「般涅槃」,後面卻全部變「涅槃」。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說『般涅槃者。已證菩提故。』一般人死掉不能稱之為「般涅槃」,可以說「涅槃」,只有證悟菩提者才可以稱為「般涅槃」,相對的,若說佛陀「涅槃」,那就是大不敬了!佛已證入無上菩提,怎麼可以拿平凡眾生的「涅槃」來跟佛陀相比?!

  一切眾生死掉、消失、回不來了都可以稱之為「涅槃」,也稱為「無常」,也就是「滅」。

  而上述引用經文講智慧者,應該是在講「般涅槃」才對,不是經文翻譯所寫的「涅槃」! 『得諸法實相』『常不生不死不墮不滅等處』『聖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性。』『不壞不死、非捨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這些應該都是佛境界的「般涅槃」而不是一般眾生境界的「涅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