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正法、辯證佛學、研究佛法、以經解經、廣宣佛理

2017年6月2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五分。靜慮波羅蜜多分之一


(2017.06.02 校對更新)
--------------------------------------------------------------
(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具壽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云何方便安住靜慮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先入初靜慮。既入如是初靜慮已。應作是念。我從無際生死已來。數數曾入如是靜慮。作所應作。身心寂靜。故此靜慮於我有恩。今復應入。作所應作。此為一切功德所依。次復應入第二靜慮。既入如是第二靜慮已。應作是念。我從無際生死已來。數數曾入如是靜慮。作所應作。身心寂靜。故此靜慮於我有恩。今復應入。作所應作。此為一切功德所依。次復應入第三靜慮。既入如是第三靜慮已。應作是念。我從無際生死已來。數數曾入如是靜慮。作所應作。身心寂靜。故此靜慮於我有恩。今復應入。作所應作。此為一切功德所依。次復應入第四靜慮。 既入如是第四靜慮已。應作是念。我從無際生死已來。數數曾入如是靜慮。作所應作。身心寂靜。故此靜慮於我有恩。今復應入。作所應作。此為一切功德所依。此菩薩摩訶薩既入如是四靜慮已。復應思惟。此四靜慮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有大恩德。與諸菩薩摩訶薩眾為所依止。謂諸菩薩摩訶薩眾將得無上正等覺時。皆漸次入此四靜慮。既入如是四靜慮已。依第四靜慮引發五神通。降伏魔軍成無上覺。此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往昔菩薩摩訶薩眾皆修靜慮波羅蜜多。我亦應修。往昔菩薩摩訶薩眾皆學靜慮波羅蜜多。我亦應學。往昔菩薩摩訶薩眾皆依靜慮波羅蜜多。隨意所樂引發般若波羅蜜多。我亦應依如是靜慮波羅蜜多。隨意所樂引發般若波羅蜜多。

  又。舍利子。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引發金剛喻定。永盡諸漏證如來智。是故。當知第四靜慮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有大恩德。能令菩薩摩訶薩眾最初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最後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由此菩薩摩訶薩眾應數現入第四靜慮。如是菩薩摩訶薩眾雖能現入此四靜慮。而不味著四靜慮樂及此等流勝妙生處。

  又。舍利子。一切菩薩摩訶薩眾安住如是四種靜慮。為勝方便引諸功德。如是菩薩摩訶薩眾依第四靜慮。起空無邊處想。引空無邊處定。如是菩薩摩訶薩眾依空無邊處定。起識無邊處想。引識無邊處定。如是菩薩摩訶薩眾依識無邊處定。起無所有處想。引無所有處定。如是菩薩摩訶薩眾依無所有處定。起非有想。非無想處想。引非想。非非想處定。如是菩薩摩訶薩眾雖能現入四無色定。而不味著四無色定及此所得勝妙生處。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觀何義故。雖能現入滅受想定而不現入。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訶薩怖墮聲聞及獨覺地故。不現入滅受想定。勿著此定寂滅安樂。便欣證入阿羅漢果或獨覺果入般涅槃。諸菩薩摩訶薩觀如是義。雖能現入滅受想定而不現入。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甚為希有能為難事。謂雖現入如是諸定。而於諸定不生味著。又雖現入如是諸定能起勝用。而不離染。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甚為希有。能為難事。

  又。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最極希有。謂雖現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而不味著亦不離染。我今為汝略說譬喻。令於此義得圓滿解。如有生此贍部洲人。雖於欲界未得離染。而或得往北俱盧洲。因見彼洲女無繫屬形容端正遊戲自在。又見彼洲衣服嚴具鮮淨殊妙皆依樹生。又見彼洲有香粳米其味甘美不種自生。又見彼洲觸處皆有種種珍寶甚可愛翫。見彼洲人於如是類隨意受用無定繫屬。正受用時非極耽染。既受用已捨而無戀。贍部洲人雖未離染。具觀見彼種種勝事。而不貪著捨棄還歸。當知是人甚為希有。如是菩薩摩訶薩眾。雖復現入四種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歷觀其中所起種種微妙寂靜殊勝功德。而不味著還入欲界。方便善巧依欲界身。精勤修學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精勤修學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觀。精勤修學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觀。精勤修學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觀。精勤修學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處滅。六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滅觀。精勤修學若苦。若無常。若空。若無我苦聖諦觀。精勤修學若因。若集。若生。若緣集聖諦觀。精勤修學若滅。若靜。若妙。若離滅聖諦觀。精勤修學若道。若如。若行。若出道聖諦觀。精勤修學慈。悲。喜。捨四無量觀。精勤修學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精勤修學八解脫。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精勤修學空。無相。無願解脫門。精勤修學淨觀地。種姓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智。精勤修學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精勤修學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精勤修學清淨五眼。六勝神通。精勤修學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精勤修學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精勤修學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精勤修學無忘失法。恒住捨性。精勤修學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精勤修學分別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諸善巧智。精勤修學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精勤修學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亦勸有情修諸善法。如是等事甚為希有。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何緣如來。應正等覺。許諸菩薩摩訶薩眾。捨勝定地寂靜安樂。還受下劣欲界之身。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諸佛法爾。不許菩薩摩訶薩眾生長壽天。何以故。

  舍利子。勿諸菩薩摩訶薩眾生長壽天。遠離所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提分法。由斯遲證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是故。如來。應正等覺。許諸菩薩摩訶薩眾。捨勝定地寂靜安樂。還受下劣欲界之身。不許菩薩摩訶薩眾生長壽天失本所願。

  時。舍利子便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甚為希有。能為難事。謂捨勝定寂靜安樂。還取下劣雜穢地身。譬如有人未離欲染。遇見女寶在空林中。形貌端嚴甚可愛樂。雖具觀見種種身支。而能制心不行放逸。後於餘處遇見女人。形貌麁醜鄙穢下賤。返生貪愛遂行放逸。如是菩薩摩訶薩眾。雖數安住微妙寂靜四種靜慮及四無色。而能棄捨。還受欲界種種雜穢下劣之身。故甚希有。能為難事。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如是菩薩摩訶薩眾棄捨勝地受欲界身。當知是為方便善巧。何以故。

  舍利子。是諸菩薩摩訶薩眾。勤求無上正等菩提。捨勝地身還生欲界。起勝作意方便善巧。

  雖觀色蘊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蘊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受。想。行。識蘊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眼處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處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處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色處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處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處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眼界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界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色界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色界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聲。香。味。觸。法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眼識界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識界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識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眼觸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耳。鼻。舌。身。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地界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地界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水。火。風。空。識界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雖觀因緣常。無常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常。無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樂無樂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樂無樂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我。無我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我。無我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淨。不淨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淨。不淨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空。不空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空。不空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相無相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相無相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願無願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願無願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遠離。不遠離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遠離。不遠離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雖觀因緣寂靜。不寂靜性都不可得。及觀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并從緣所生法寂靜。不寂靜性亦不可得。而不棄捨一切智智。

  爾時。滿慈子舍利子言。何緣如來。應正等覺。許諸菩薩摩訶薩眾入四靜慮。四無色定。不許菩薩摩訶薩眾久住其中心生染著。

  舍利子言。勿諸菩薩摩訶薩眾。於四靜慮。四無色定。心生染著生長壽天。是故。如來。應正等覺。不許菩薩摩訶薩眾。於四靜慮。四無色定。心生染著久住其中。何以故。滿慈子。若生欲界速能圓滿一切智智。生色。無色無斯用故。

  時。滿慈子便白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眾甚為希有。能為難事。謂諸菩薩住勝定已。還棄捨之受下劣法。譬如有人遇見伏藏。手執珍寶還棄捨之。彼於後時見貝珠等伸手執取持入舍中。如是菩薩摩訶薩眾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隨意遊止。後棄捨之還生欲界。攝受種種下劣身心。依之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提分法。佛觀此義。應許菩薩摩訶薩眾生長壽天。長時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提分法。由斯疾得一切智智。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我對世尊作如是說。豈不顯佛是實語者。是法語者。能正宣說法隨法者。

  爾時。佛告滿慈子言。汝今對我作如是說。非顯如來是實語者。是法語者。能正宣說法隨法者。何以故。滿慈子。若諸菩薩生長壽天。不能修行如是功德。不能疾得一切智智。

  又。滿慈子。若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是諸菩薩不作是念。我由此定生色。無色。亦不思惟。我由靜慮及無色定超色。無色。是諸菩薩入四靜慮。四無色定寂靜安樂。但欲引發自在神通。與諸有情作大饒益。亦欲調伏麁重身心。令有堪能修諸功德。是諸菩薩摩訶薩眾入諸勝定寂靜安樂。方便善巧受欲界身。於諸勝定亦無退失。是故。菩薩摩訶薩眾不超三界亦不染著。方便善巧受欲界身。饒益有情親近諸佛。疾能證得一切智智。

  時。滿慈子復白佛言。豈不如來。應正等覺一切智智超過三界。

  佛言。如是。如汝所說。如來所得一切智智超過三界。非三界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許菩薩摩訶薩眾安住靜慮波羅蜜多。於三界法究竟出離。

  時。滿慈子便白佛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觀何義故。許諸菩薩摩訶薩眾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不許菩薩摩訶薩眾於三界法究竟出離。

  爾時。佛告滿慈子言。若菩薩摩訶薩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波羅蜜多。如來若許超過三界。彼便退失菩薩誓願。安住聲聞或獨覺地。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觀如是義。許諸菩薩摩訶薩眾求證無上正等菩提。安住靜慮波羅蜜多。不許菩薩摩訶薩眾於三界法究竟出離。勿捨菩薩本所誓願。退住聲聞或獨覺地。

  又。滿慈子。若時菩薩摩訶薩眾坐菩提座眾行圓滿。

  爾時。菩薩摩訶薩眾方乃究竟捨三界法。由斯證得一切智智。是故。我說一切智智超過三界非三界攝。

  又。滿慈子。若菩薩摩訶薩隨所生起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邊菩提分法。隨所觀察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及真如等甚深理趣。一一皆發無染著心。迴向趣求一切智智。是菩薩摩訶薩由此因緣。於三界法漸捨漸遠。展轉鄰近一切智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