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正法、辯證佛學、研究佛法、以經解經、廣宣佛理

2017年11月1日

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二):瑜伽與佛法相依相輔

  前一篇我們對瑜伽做了通盤的介紹,如果沒看過第一篇的同學,一些瑜伽的概念不清楚,可以看看第一篇的內容,先通盤了解瑜伽概念。

  該從何說起呢...?去年我們問自己了一個問題:「學佛,不禪修可以嗎?」,其實當時我們對「禪修」的印象跟大家一樣,就是打坐,試著努力讓自己靜下來麻?!因為也沒多少經文有詳細解說「如何禪修」,所以這問題那時候也沒答案,就丟著...


跌跏趺坐才成佛


  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一個天大的現象!
為何每一尊佛都要雙盤腿而坐?😳
   而這雙盤腿坐姿是「瑜伽」Asana訓練姿勢之一,叫做「蓮花坐姿」的訓練姿勢,是專門用來冥想禪定,並進入三摩地的!

  然後我們才想到佛經裡面也時常提到,世尊時常建議弟子要常常「跌跏趺坐在菩提樹下」,然後才能成就菩提。

  至此我們才驚覺到,學佛是非得懂瑜伽,非得練禪修不可的!不然是要如何成佛?除了佛般涅槃是側躺著外,您看過哪尊佛像是站著躺著等其他姿勢嗎?😅

  我們甚至可以非常現實地說,不會像佛一樣雙盤腿冥想禪修,根本不可能成佛!筋骨硬梆梆連坐都坐不好,是不可能在佛法上有任何成就的!學佛就是要學佛的全部,不是柿子挑軟的吃,更不是成不成就自己說了算,也唯有學佛學到身口意幾乎一模一樣,那時候才可能成佛的!

  因此,我們現在可以確定,學佛是千真萬確非得練禪修不可!而禪修又是瑜伽當中的Dharana和Dhyana,所以我們更要去了解瑜伽。無論您想在佛法上獲得何種成就,我們都建議您要試著去練瑜伽Asana做禪修,因為另一方面練瑜伽Asana能幫您保持身體健康、紓解壓力、訓練肌肉力量和耐力,甚至很多人是練了瑜伽Asana後健康才慢慢好轉。
  「結加趺坐」,梵音 padmāsana,英文稱為 lotus-seat,就是瑜伽伸展訓練(āsana)其中的「蓮花坐」姿勢,也就是漢傳佛教所稱的「雙盤腿」。(以下節錄自《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聲論者曰。以兩足趺加致兩髀。如龍盤結端坐思惟。是故名為結加趺坐。

  「脇尊者言。重壘兩足左右交盤正觀境界名結加坐。唯此威儀順修定故。

  這是個很難訓練的姿勢,但您若真想修行、真想成佛,那就非練不可,不然是修不了「定」的......!建議有心想練者,可以從訓練瑜伽做起。

  為什麼要用「結加趺坐」的姿勢呢?

  「此是賢聖常威儀故。」過去諸佛菩薩皆以這個姿勢入定的。

  「如是威儀順善品故。謂若行住身速疲勞。若倚臥時便增惛睡。唯結加坐無斯過失。故能修習殊勝善品。」結加趺坐不會徒增身體疲勞或導致昏睡,所以是修行者最殊勝的姿勢。

  「如是威儀違惡法故。謂餘威儀順婬欲等諸不善法。」結加趺坐不容易起惡法。

  「如是威儀引人天等入正法故。」結加趺坐能引導其他人天眾生入正法。

  「如是威儀生人天等敬信心故。謂餘威儀不能發起人天龍鬼阿素洛等敬信之心。」結加趺坐令人天護法心生敬信。

  「唯依此威儀證得無上佛菩提故。」只有結加趺坐這個姿勢能證得無上菩提!

  「住此威儀怖魔軍故。」結加趺坐能令魔軍驚怖。

  「結加趺坐順修定故。」結加趺坐對修定有如順水推舟,事半功倍。

瑜伽佛經竟相近


  其實我們一開始只是有個「學佛一定得練禪修」的結論,但佛經典裡對「如何禪修」的教學真的是少之又少,而且大多經文內容都是敘述開始坐禪後的胡思亂想「對治」方法。到底要如何坐禪?佛經裡面我們至今還沒看到任何的相關敘述。

  直到看到【瑜伽經】這本經,才發現原來瑜伽是一整套的系統,而且【瑜伽經】跟佛陀的思想幾乎一模一樣...😳 【瑜伽經】大約在公元前兩三百年的時候寫成的,佛經從公元前450~200年總共四次集結,這兩者應該有某種關係,不然不會短短一部【瑜伽經】完全就像整個佛陀思想的精簡版...只是佛經少了【瑜伽經】中間的兩個步驟...!😆

  瑜伽的八支脈是一整套的系統,

  第一的Yama和第二的Niyama,佛經裡的十善業道有類似內容。

  第五的Pratyahara收攝五蘊,大般若經或心經都有提到。

  第六的Dharana專注和第七的Dhyana禪那,也有相關經文內容。

  第八項的Samadhi三摩地,更是大家耳熟能詳。
  那...第三項的Asana姿勢的體力耐力訓練,和第四項Pranayama的呼吸訓練呢?沒理由佛經裡面獨缺這兩者的內容阿!?這樣反而還更突兀,更顯得有問題...😳


  理論上佛經應該也會有Asana和Pranayama的類似內容,也有可能是我們還沒看到相關的經書也不一定,以後如果有看到相關佛經內容一定跟大家報告!😆
  重點是!我們居然才發現,原來六度之一的「禪定」是瑜伽八支脈裡面的一環!而且是得Asana➪Pranayama➪Pratyahara➪Dharana➪Dhyana➪Samadhi,如此循序漸進搭配訓練的!!😳
為了瑜伽奔西天

  大家都知道玄奘大師去西天取經,但都不知道玄奘大師會去印度取經其實主要是為了【瑜伽師地論】的,當時笈多王朝和戒日王朝支持那爛陀寺,使佛教的「瑜伽行派」發展到鼎盛,那爛陀寺的住持「戒賢大師」便是瑜伽行派的權威大師,特地為玄奘大師開講【瑜伽師地論】。

  在上一篇文章有一張圖裡面的「Yogachara」就是「瑜伽行派 ( yogacāra योगचार ) 」,也就是漢傳佛教所說的「唯識宗」,而「瑜伽行派」的最重要經典【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所說。


  【瑜伽師地論】又稱為「十七地」,簡單來說就是「覺悟成佛的十七個階段」,所謂的「瑜伽師」就是「學瑜伽者」,也就是「瑜伽士」,既然學習成佛的階段就是「十七地」,我們當然也可以說「每位學佛修行者都是瑜伽士」。
  一者五識身相應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 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 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 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

  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瑜伽師地論 ---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玄奘大師寧願捨棄生命也要取回【瑜伽師地論】,由此可見玄奘大師知道「瑜伽」的智慧在佛法上是非同小可缺之不可的!玄奘大師回唐朝後,創立了中國的瑜伽行派,也就是「唯識宗」。

佛法瑜伽常相隨


  除了【瑜伽師地論】之外,佛經裡比較完備高深的經書,書名都會冠上「瑜伽」兩個字,例如:

  【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金剛頂瑜伽理趣般若經】、【金剛峯樓閣一切瑜伽瑜祇經】、【金剛頂經瑜伽十八會指歸】、【金剛頂經瑜伽修習毘盧遮那三摩地法】、【佛說瑜伽大教王經】、【金剛頂經瑜伽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一字頂輪王瑜伽觀行儀軌】、【尊勝佛頂脩瑜伽法軌儀】、【成就妙法蓮華經王瑜伽觀智儀軌】、【普賢金剛薩埵略瑜伽念誦儀軌】、、、,每次大法會一定會做的施食儀軌,法師在念的那本經叫做【瑜伽集要熖口施食儀】。

  除此之外,各佛經其實到處都可以見到「瑜伽」的相關敘述。

  由此可知,「佛法」和「瑜伽」確確實實是相依相輔、共存共榮的相互關係,學佛就得學瑜伽,學瑜伽就通佛法!

藏傳佛教瑜伽士


  藏傳佛教除了有「密宗瑜珈」以外,其實傳統上有真正的「瑜伽士」,傳統上,藏地高深的學佛者都必須通過閉關修練「瑜伽」,才是真正具格的「上師」,沒有通過閉關瑜伽修練者,都不能算是具格「上師」!

  這傳統因為「瑜伽」修行困難重重,逐漸被現代藏地人們給忽略,但其實這修練傳統瑜伽的瑜伽士才是真正最原始的修佛法方式!


曲解瑜珈誤修行

  在此之前,絕大多數人一聽到「瑜伽」只會想到「瑜伽運動」,就算看到佛經裡面提到「瑜伽」也只能疑問著「為何瑜伽運動會在佛經內容裡面出現?」,更多人以為「瑜伽運動」跟佛經所說的「瑜伽」是完全不相關的東西,以為只是音譯近似...。

  大多數法師不懂「瑜伽」,也不想搞清楚「佛經裡面為何寫瑜伽?」,也不會去做「瑜伽運動」,更不知道「禪修」是瑜伽裡面的一環!就因為如此,大多數學佛者跟著誤解錯信「瑜伽」,漠不關心呼嚨帶過假裝不重要,其實是完全不懂「瑜伽」,還誤導了自己與其他眾生的修行,這是非常可惜的...😑

六度圓滿欠瑜伽


  如果您沒做過任何瑜伽或禪修訓練,無倫您年紀多大或多小,我們建議您時間優先花在「做瑜伽運動」,也就是Asana訓練,在做Asana瑜伽運動同時就能做到「Pranayama呼吸訓練」,做完Asana訓練後接著試著「冥想靜坐」,也就是Dhyana訓練,其他剩餘空閒時間再來持咒或讀經。

  要渡眾生,您必須先愛惜自己的軀體,得先學會渡自己!沒有健康的身體,沒有充足的精神體力,自己都渡不了生病殘疾,是要如何渡其他眾生?



  但是我們不建議您完全沒做瑜伽運動「Asana訓練」,就去嘗試「Dhyana冥想靜坐」,這原本就是一整套的東西,如果不用「Asana訓練」和「Pranayama呼吸訓練」就能直接靜坐並獲得任何成就的話,那自古還需要傳承「Asana訓練」和「Pranayama呼吸訓練」等其他訓練下來嗎?

  為何會有循序漸進的訓練?當然就是有它的道理,不要自以為聰明想一步登天,跟著大家糊里糊塗一股腦兒就要靜坐禪修,那肯定獲得不了任何成就的,甚至還會害慘自己!天底下,西方國家、藏地學佛者、印度、尼泊爾地區大多都是從「Asana訓練」循序漸進到「Dhyana冥想靜坐」,只有漢傳佛教的地區的學佛者,不分青紅皂白也不知其然其所以然,就直接打坐,然後滿腦子想著一禪二禪三禪四禪境界在哪裡...?哪時候會靈魂出竅...?哪時候會有神通...?古代漢人錯一輩子,希望您不要跟著錯一輩子,這是我們一再強調的事情!😑

  當您開始著瑜伽運動的「Asana訓練」,接著試著「Dhyana冥想靜坐」,您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雖然也許初淺,至少圓滿了起來!六度不缺這是讓您在佛學上有所成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光是瑜伽運動的「Asana訓練」就對人的身、心、靈,有非常大的幫助,絕對可以讓您更年輕、更活力、更健康、更快樂、更輕鬆、更自信、活更老、更自在、、。😊

如果您打算開始了


  您可以找瑜伽教學的App或Youtube上面的教學,來訓練「Asana瑜伽運動」,我們往後也會陸續在瑜伽Asana上面做些更深入的講解介紹。

  如果想買瑜伽墊,記得要買「PER材質」,比較貴一點,但更環保,不會釋出塑膠環境賀爾蒙,對健康才不會傷害。


  如果要試著靜坐冥想,我們完全不建議使用華人發明的「禪坐墊」,那是為錯誤的方法而發明的錯誤工具,使用瑜伽墊就可以,沒有瑜伽墊的話,底下墊塊布,不要著涼就好。



1 則留言:


  1. 原來又是一場誤會

    原來印度婆羅門教聖典(奧義書與薄伽梵歌的梵我如一 (梵我-阿賴耶識) (真我-清淨自性「如來藏」) 融入了大乘佛教 ,原本佛陀教授的禪法-四念住 「內觀」(Vipassana)被換成了 印度瑜伽禪的 「奢摩他」(samatha)
    原來佛陀的「無常、苦、無我、不淨」也被換成了 婆羅門教的「常、樂、我、淨」
    請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88715849993052&id=103893171808654&notif_id=1629832050567935&notif_t=page_followed_contents_awareness&ref=notif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大聖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參考了佛教、耆那教、婆羅門教及古印度六派的修行法 創作了《瑜伽經》,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為八支體系。賦予了瑜伽所有理論和知識,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實踐系統。所以帕坦伽利被尊為瑜伽之祖。 因為部派佛教分裂的關係,加上外道的融入,造成了大乘佛教者 以為瑜伽行派的修法是就佛陀的教法與修行法。

    瑜伽經 第一經: 所谓瑜伽,就是心念受到控制而止息,就是是印度瑜伽禪的 「奢摩他」(samatha) 「一念不生」
    雜阿含經 第一經: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就是四念住 「內觀」(Vipassana)。 兩者修行方法不同。達到的目標也截然不同 一個融入至上意識 一個導向寂靜涅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