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正法、辯證佛學、研究佛法、以經解經、廣宣佛理

2017年6月20日

以經解經:心經詳解(五)


  上一集我們非常驚訝地認知到原來「空」,還有「真空」和「假空」的不同,只有「真空」才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接下來我們要繼續往下看「十二因緣」、「四聖諦」。

十二因緣

  『彼優婆塞於後夜時端坐思惟,繫念在前,於十二因緣逆順觀察,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

  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雜阿含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諸比丘!欲求道者,當端汝心,從癡但墮十二因緣,便有生死。何等十二?

  一者本為癡,二者行,三者識,四者字,五者六入,六者栽,七者痛,八者愛,九者受,十者有,十一者生,十二者死。』(佛說阿含正行經-)

  看上面兩篇經文內容不太一樣,就知道佛經裡面的「十二因緣」說法有滿多種的,其實都大同小異,應該只是翻譯上的差別,最常見的就是心經、大般若經、華嚴經裡面所翻譯的:

  緣起於無明,而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

  『十二因緣者。無明。行。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受。有。生。老死。

  是十二因緣有三種。一煩惱。二業。三苦。

  三種煩惱。無明。愛。受。

  二種業。行及有。

  七種苦。識。名色。六入。更樂。痛。生。老死。

  二種過去攝。二種未來攝。八現在攝。諸煩惱業因。業苦。因苦。煩惱因。煩惱煩惱因。煩惱業。因業。苦因。苦苦因。彼種次第起。

  過去無明與一切煩惱相應是無明。緣此造業。

  造業。造世間果是名行。

  彼行因緣染污心。得身根分別識。譬如犢子識母是識。

  是識共生四無色陰。亦相續生色是名色。

  依眼等根境界是六入。

  情塵心和是更樂。

  更樂生受是痛。

  痛所著是愛。

  渴具所煩勞是受。

  勞造業是有。

  未來果是生。

  生起無量苦是老死。

  復次。無明不知四諦。內外法。去。來。今佛法眾因緣。如是種種實法不知。是謂無明。癡人作三種行。有德行。無德行。不動行。云何有德行。得好報。云何無德行。得惡報。云何不動行。生色無色界。

  復次布施。持戒。禪。云何布施。二種布施。一者財施。二者法施。五種持戒。若受戒至竟淨除惡心垢。常念守護不求世間報。禪者不淨觀數息等意一切有漏善定法。是有德行。

  云何無德行。三不善根。十不善道。等種種罪。是謂無德行。

  云何不動行。初禪乃至有想無想定。是謂不動行。

  三因緣有漏識受第一七有是謂識。從識有名色。痛想行識陰是謂名。四大及造色是謂色。二事俱說名色。

  名色生六入。六入生更樂。更樂有六種。二種身意起有對增語。六識分別故六種更樂。更樂生愛不愛不愛不不愛。

  有三種痛。苦。樂。不苦不樂。云何苦痛。瞋恚使所使。云何樂痛。欲使所使。云何不苦不樂痛。無明使所使。起樂住樂盡不樂。是謂樂痛。起苦。住苦。盡不苦。是謂苦痛。不智不樂智時樂。是謂不苦不樂痛。

  生三種渴。欲渴色渴。無色渴。求無厭足想渴。

  生四種受。欲受。見受。戒受。我受。

  欲界繫除十二見。諸餘煩惱。是謂欲受。四邪見是謂見受。外持戒求索道。是謂戒受。色無色界繫除二十四見。諸餘煩惱。是謂我受。四受生諸結使業處。

  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有生得五陰是謂生。行衰。古是老。二種老。一漸消漸消老。二年熟老。

  二種死。有自死。他殺死。

  得愁。憂。悲。惱。苦。

  云何愁心。不用不欲事來心熱是謂愁。

  云何悲哭。種種說哭是謂悲。

  云何苦。身惱苦是謂苦。

  云何憂。心惱是謂憂。

  云何惱。縣官水火盜賊等種種急。及餘事。是謂惱。

  如是無量苦聚是無明等因緣。是因緣盡諸報果盡。如是無量苦聚盡。』(阿毘曇甘露味論-尊者瞿沙造-曹魏代譯失三藏名)

三種煩惱二種業七種苦解說
無明

愚癡,無知。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於所知事若分別不分別,染污無知為體。


因為無明,而造諸世間種種的業果。


因行諸種種業果,導致因緣汙染心,而對萬事萬物起了分別識。可以說就是「六識」。


名色受想行識蘊是謂名,四大種所造謂色,「名色」就是「五蘊」。


六入名色生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更樂六入而生更樂,有六種更樂。


更樂生痛。有三種痛,苦痛、樂痛、不苦不樂痛。


痛生渴愛。有三種渴愛,欲渴色渴、無色渴、求無厭足想渴。


渴愛生受煩勞。有四種受,欲受、見受、戒受、我受。


煩勞生有業。有三種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有業生未來果。


老死生起無量苦,就是老死。
如是無量苦聚是無明為起因。是因緣盡,諸報果盡。如是無量苦聚盡。因此無明盡,便老死盡,即無量苦聚盡。

  簡單來說,「十二因緣」就是人一生因為「無明(癡)」而開始造諸業行,因這些業行而有識,有了識後便分別名色,然後執著於六識的六入,因而執著於有樂、有痛、有愛、有受、有有、有生、有老死。

  如果沒有了無明,就是「無明盡」,就後續種種的業和果等痛苦,最後當然也就沒有了老死,就是「老死盡」,換句話說意思就是「只要不斷接觸正法,不斷接收真正正確的佛法後,就能漸漸排除無明、無知、癡妄,便能漸漸超渡無量痛苦,進而脫離老死輪迴。

四聖諦


  『復何名為四聖諦法?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如是等苦,名為苦諦。

  集諦者,謂貪愛法。由此貪愛,而生耽著,以耽著故,發業潤生,招集為因,是名集諦。

  滅諦者,謂貪愛法及餘煩惱,悉皆斷盡,證寂滅理,是名滅諦。

  道諦者,即八正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八正道,名為道諦。

  如是四諦,聖智可觀,名四聖諦。』(佛說決定義經-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四聖諦很有名,時常聽到,簡單說就是「苦、集、滅、道」,由於這一切都是苦,因此有些經文會寫「苦、苦集、苦滅、苦集滅道」。

觀世音菩薩所說?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染不淨,不增不減,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如是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處,無耳、鼻、舌、身、意處;無色處,無聲、香、味、觸、法處;無眼界、色界、眼識界,無耳界、聲界、耳識界,無鼻界、香界、鼻識界,無舌界、味界、舌識界,無身界、觸界、身識界,無意界、法界、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滅,乃至無老死,愁、歎、苦、憂、惱,亦無老死,愁、歎、苦、憂、惱滅;無苦聖諦,無集、滅、道聖諦;無得,無現觀;無預流,無預流果;無一來,無一來果;無不還,無不還果;無阿羅漢,無阿羅漢果;無獨覺,無獨覺菩提;無菩薩,無菩薩行;無正等覺,無正等覺菩提。

  舍利子!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菩薩摩訶薩,與如是法相應故,應言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上面這段內容,出自於大般若經裡面的經文,是佛祖跟舍利弗的對話,看起來十足跟心經前面一段非常非常相似!理論上來看,心經大致上就是從大般若經裡面抄出來的,而且在整部大般若經裡面,觀世音菩薩出現的內容其實少之又少非常之少,因此,心經也不應該是觀世音菩薩跟舍利弗的對話!大概是古印度時訛傳了!應該是佛祖跟舍利弗的對話才對!

  是觀世音菩薩或佛祖說的,都很好,我們來複習上一集的翻譯內容,再繼續接下去翻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觀世音菩薩繼續跟舍利弗說:「舍利弗,諸一切法的真空實相,因為冰箱裡面原本就沒蛋糕,所以蛋糕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是故,真空實相裡沒有色蘊,沒有受蘊、沒有想蘊、沒有行蘊、沒有識蘊,沒有這『五蘊』;當然也就沒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沒有這『六識』;因此也就沒有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沒有這『六塵』;所以也就沒有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沒有這『六內界(六根)』;乃至於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也就都沒有,也沒有這『六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顚倒夢想。究竟涅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沒有無明,也沒有無明滅盡時,乃至於沒有老死苦,也沒有老死苦滅盡時,沒有這十二因緣。無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無這四聖諦。甚深般若波羅蜜多(一切佛法無分別心的智慧)及一切智智,這一切都只是方便法,其實本來無一物,本來無有一法,當然也就沒什麼可以獲取的。冰箱裏面本來就沒有蛋糕,當然就沒蛋糕讓你吃啦。」

  「因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佛法無分別心的能力或觀念)及一切智智都得不到,也因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著此般若波羅蜜多(一切佛法無分別心的智慧),就明明白白 A = C , B = C 所以 A = B 的道理,

  有蛋糕 = 沒蛋糕,吃了蛋糕 = 沒吃蛋糕,所以就算蛋糕被偷吃了,或不見了,或過期了,心裡其實也沒啥好擔心罣礙的,其實沒啥好害怕恐懼的,無論如何,蛋糕總有一天也是會不見阿!

  既然有錢最後也等於沒錢,那如果哪天錢掉了,心裡其實也沒啥好擔心罣礙的,其實沒啥好害怕恐懼的,無論如何,錢總有一天還是會從你手上消失的!

  清楚了本來無一物、本來無有一法的道理後,就能脫離顛倒夢想般的一切虛妄相,進而達到真正的寂滅為樂的菩提覺醒境界。

  很多人都沒想到,短短的心經前半段,其實講了那麼多東西,「五蘊」「六識」「六塵」「六內界」「六外界」「六識界」「十二因緣」「四聖諦」。  

難以體會


  至此,有從第一集用心讀到第五集這邊來的同學,應該都懂了,原來心經是在講這些道理,這樣終於明白了心經的文意為何了。

  可是... 我剛剛很用力捏了一下大腿,真的很痛呀!! XDD 不是說這一切都是虛妄相嗎? 大腿被用力捏了一下,不就等於沒被用力捏一下?! 為何還這麼痛啊? XDD

  冰箱裏面有蛋糕等於冰箱裏面沒蛋糕,這道理能懂了,但還是不知道為何呀?眼前這一切都只是虛妄相?道理在哪裡?怎麼解釋?我大腿被捏了還是很痛啊?這就是痛苦所在,明明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卻又如此真實!又無法明白為何這一切都是假的?
  
  將來我們會專門寫一篇關於「為何這世界是虛妄相」科學依據論點的相關文章,以解同學們的心中疑惑,請各位同學持續關注所發布的正法 -「真正的佛法」。我們還是要先來把心經詳解完~ 😁




心經詳解系列。傳送門:
心經詳解(一)
心經詳解(二)
心經詳解(三)
心經詳解(四)
心經詳解(五)
心經詳解(六)
心經詳解(七)。總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