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正法、辯證佛學、研究佛法、以經解經、廣宣佛理

2017年6月17日

以經解經:心經詳解(四)


  上一集我們好不容易終於搞懂了「五蘊皆空」,前面三集簡直就是靈山妙藥,有用心閱讀的同學一定打通任督二脈,內力倍增,智慧翻長。繼續往下看之前,我們先來把前面幾句經文內容做個總結,套用前面章節的白話解說來翻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跟舍利弗說:「深入修行一切佛法無分別心的智慧,就能明明白白五蘊皆空的道理,有了這門智慧便能超渡一切的苦厄。」(「五蘊皆空」的道理太長了,新來的同學不知道者,請回頭看心經詳解第三集。不清楚「超渡」真正意義的同學,請撥空閱讀 超渡真正意義為何?誰需要超渡?要如何超渡?)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世音菩薩繼續跟舍利弗說:「舍利弗,A= C ,B = C,所以 A = B,因此『色蘊』 = 『空』,『空』 =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都是同樣的道理,五蘊就是空,空就是五蘊。」




真空?假空?


  奇怪了?「空」就「空」,「空」不就什麼都沒有了? 還有分「真空」或「假空」?

  這是當然的!! 而且這智慧,自古以來多少大法師和尚尼姑都無法明白參透,說法時只能似是而非含糊帶過,至般涅槃都還迷迷糊糊到底「真空」在哪?「我所認知的空是真的空?還是假的空?」

  這就是為何修行智慧較差者,說「大般若經、心經、金剛經在講空」,因為他們只知道一個「空」...

  修行智慧較好者,說「大般若經、心經、金剛經不是在講空」,因為他們以為「空」其實不存在...

  修行智慧更好者,說「大般若經、心經、金剛經是在講空和非空」,因為他們知道修行不二法...

  而佛祖怎麼說呢?
  『是名實相般若波羅蜜多、真如、實際、無分別相、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一切智、一切相智、不二法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我已於餘甚深經,廣說真空微妙法;

  今復於此經王內,略說空法不思議。

  於諸廣大甚深法,有情無智不能解;

  故我於斯重敷演,令於空法得開悟。』(金光明最勝王經-金光明最勝王經)
  空識自有名,自生自然滅,

  此生非空識,識滅亦復然。

  由彼不達本,流馳求識相,

  假空名為識,空識豈有異?(菩薩瓔珞經-)

  「實像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真如」、「不思議界」,亦名「真空」及「不二法界」,是故:

  代表「真如」、「法界」、「真相」、「如來藏」的「C」才是「真空」!

  代表「妄相」、「假名」的「B」其實是「假空」!


  我們用科學來理解,舉例來說,想像在你眼前空中畫個每邊10公分的正立方體區域出來,這個立方體容積就是1000立方公分,這1000立方公分裡面你說它是「空」,它確實是「空」,不過只是「假空」,因為這摸不著、看不到啥東西在裡面的1000立方體容積中,裡面還有氧氣O2、二氧化碳CO2,還有非常微小的灰塵或細菌等,因此它確實不是「真的空」!

  就算用真空機把空氣都抽光了,也無法達到「真的空」,地球內用機器抽真空只會達到一個最理想值,無法達到真的真空!

  不然我們到外太空去,外太空就「真的空」了吧? 不!就算在外太空都沒有空氣的地方,畫個1000立方公分的區域出來,裡面還是有「暗物質」存在!

  在我們的宇宙裡,是無法達到「真的空」的狀態的,因此,我們整個宇宙都是「虛妄相」,只是難以計數的平行宇宙中其中一個!

  不然...「真的空」在哪裡? 在佛法智慧裡,努力修習佛法,當您悟出「真空」在哪的時候,您就不用再輪迴,可以成佛了~ 😄

不生不滅


  只有「真空」,才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因為「本來無一物」「本來無有一法」,「真如、真空」實際上就什麼都沒有,冰箱裡面原本就沒蛋糕,是要如何說冰箱多了蛋糕或蛋糕吃完了?是要如何說蛋糕新鮮的或過期的?是要如何說蛋糕多了一塊或少了一口?

  所以注意啦!心經上一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是「假空」,後面一句「是諸法空相」所說的空,是「真空」。

眼界。意識界


  這邊的「眼界」乃至「意識界」是身體應對於一切有為法而有的所有現象,分為三大類,共有十八個現象。

  「六內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六識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六外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
  云何建立十八界耶。

  答。以三事故建立十八。一以所依。二以能依。三以境界。

  以所依故立六內界。謂眼界乃至意界。

  以能依故立六識界。謂眼識界乃至意識界。

  以境界故立六外界。謂色界乃至法界。(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造-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云何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云何眼界。眼根。是名眼界。

  云何眼界。眼入。是名眼界。

  云何眼界。若眼我分攝四大所造淨色。是名眼界。若眼我分攝眼界四大所造。過去。未來。現在淨色。是名眼界。

  云何眼界。若眼我分攝已見色。今見。當見不定。若眼我分攝色光已來。今來。當來不定。是名眼界。

  云何眼界。若眼我分攝眼已對色。今對。當對不定。若眼我分攝色已對眼。今對。當對不定。是名眼界。若眼無礙。是眼。是眼入。是眼根。是眼界。是田。是物。是門。是藏。是世。是淨。是泉。是海。是沃燋。是洄澓。是瘡。是繫。是目。是入我分是此岸。是內入眼見色。是名眼界。

  耳界。鼻界。舌界。身界亦如是。

  云何色界。色入。是名色界。

  云何色界。若色隨行色相。是名色界。

  云何色界。若色可見有對眼識所知。是名色界。

  云何色界。若色界業法。煩惱所生。報我分攝。身好色。非好色。端嚴。非端嚴。妍膚。非妍膚。嚴淨。非嚴淨。若善心。若不善心。若無記心所起。去來屈申迴轉身教。若外色眼識所知。青。黃。赤。白。紫。黑。麁。細。長。短。方。圓。水。陸。光。影。烟。雲。塵。霧。氣。明。闇。及餘外色眼識所知。是名色界。

  云何聲界。聲入。是名聲界。

  云何聲界。若色不可見有對。耳識所知。是名聲界。

  云何聲界。若聲界業法。煩惱所生。報我分攝。身好聲。非好聲。眾妙聲。非眾妙聲。軟聲。非軟聲。若善心。若不善心。若無記心所起集聲。音。句。言語。口教。若外聲耳識所知。唄聲。大鼓聲。小鼓聲。箏聲。箜篌聲。銅鈸聲。舞聲。歌聲。伎樂聲。哭聲。男聲。女聲。人聲。非人聲。眾生聲。非眾生聲。去聲。來聲。相觸聲。風聲。雨聲。水聲。諸大相觸聲。及餘外聲。耳識所知。是名聲界。

  云何香界。若香入。是名香界。

  云何香界。若色不可見有對鼻識所知。是名香界。

  云何香界。若香界業法。煩惱所生。報我分攝。身好香。非好香。軟香。非軟香。適意香。非適意香。若外香鼻識所知。樹根香樹心香。樹膠香樹皮香。葉香。花香。果香。好香。非好香。及餘外香鼻識所知。是名香界。

  云何味界。若味入。是名味界。

  云何味界。若色不可見有對舌識所知。是名味界。

  云何味界。若味界業法。煩惱所生。報我分攝。身甜。酢。苦。辛。醎。淡。涎。癊。若外味舌識所知。若甜。酢。苦。辛。醎。淡。若水。若汁。及餘外味舌識所知。是名味界。

  云何觸界。若觸入。是名觸界。

  云何觸界。若色不可見有對身識所知。是名觸界。

  云何觸界。若觸界業法。煩惱所生。報我分攝。身冷熱。輕重。麁細。澁滑。堅軟。若外觸身識所知。是名觸界。

  云何眼識界。若識是眼根生色。境界已生。今生。當生不定。是名眼識界。

  云何耳。鼻。舌。身識界。若識身根生。觸境界已生。今生。當生不定。是名身識界。

  云何意界。意知法。思惟法。念法。若初心已生。今生。當生不定。是名意界。

  云何意識界。若識相似不離彼境界。及餘相似心已生。今生。當生不定。是名意識界。

  云何法界。若法入。是名法界。

  云何法界。受陰。想陰。行陰。若色不可見無對若無為。是名法界。

  云何法界。受。想。思。觸。思惟。覺觀。見慧解脫。無貪。無恚。無癡。順信。悔不悔。悅喜心。進心。除信欲。不放逸。念定心。捨疑怖。煩惱。使生老死命結。無想定得果滅盡定。身口非戒無教。有漏身口戒無教。有漏身進。有漏身除。正語。正業。正命。正身進。正身除。智緣盡。非智緣盡。決定。法住。緣空處。識處。不用處。非想非非想處。是名法界。(舍利弗阿毘曇論-姚秦罽賓三藏曇摩耶舍共曇摩崛多等譯)

  這裡所說的「六內界」「六外界」「六識界」,跟第三集解說的「六根」「六塵」「六觸」「六受」「六識」「六想」「六思」「六愛」,其實都是在講相同的東西,只是用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下,用不同的名詞來歸納,其實全部都只是繞著「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這兩者在講。


內六處內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

外六處外六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

六根六內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色蘊六塵六外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

六觸六觸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受蘊六受六受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受。
想蘊六想
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行蘊六思
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
識蘊六識六識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六愛
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

  「內六界」裡面的「眼界」,就是「六根」裡面的「眼根」,「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就是「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識界」裡面的「眼識界」,就是「六識」「識蘊」裡面的「眼識」,「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就是「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綜合上述的講解後,我們繼續解說心經的意思: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觀世音菩薩繼續跟舍利弗說:「舍利弗,諸一切法的真空實相,因為冰箱裡面原本就沒蛋糕,所以蛋糕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是故,真空實相裡沒有色蘊,沒有受蘊、沒有想蘊、沒有行蘊、沒有識蘊,沒有這『五蘊』;當然也就沒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沒有這『六識』;因此也就沒有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沒有這『六塵』;所以也就沒有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沒有這『六內界(六根)』;乃至於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也就都沒有,也沒有這『六識界』。」

佛法其實很簡單


  其實佛法很單純很簡單,無法理解佛法智慧的人,就是頭腦想法太複雜了,得先放下腦袋裡面的複雜思想、勾心鬥角、謀才奪略、孫子兵法、厚黑學、時間管理、如何考試第一名、如何才能長壽、如何才能快樂、、、,無論內在的心思,或外的生活環境,這些雜七雜八的東西都應該丟掉放下,這些不放下,腦袋不清淨,永遠也別想得到快樂,永遠也別想理解佛法,死後只會再落入輪迴,當然,一輩子想著阿彌陀佛,每天執著著「念阿彌陀佛,我就能去極樂世界」,死後也未必能去極樂世界,執念越大越只會害自己墮入惡道...

  腦袋放鬆了,精神才會得到放鬆,身體才會得到放鬆,整個人都放鬆了,壓力就少了,自然就輕鬆快樂起來了,當然也就更健康長壽嘍。




心經詳解系列。傳送門:
心經詳解(一)
心經詳解(二)
心經詳解(三)
心經詳解(四)
心經詳解(五)
心經詳解(六)
心經詳解(七)。總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