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們對心經有粗略的認知,瞭解了原來「舍利子」是指「舍利弗」,「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然後似有非無地深入了解何謂「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最後才發現原來有說等於沒說,沒說才是有說,有得其實是沒得,沒得才是有得......🤔
這一篇我們要來了解什麼叫做「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因為「般若波羅蜜多」沒辦法一言以蔽之,從來沒有一個法師跟眾生說清楚到底何謂「般若波羅蜜多」?更不用說教大家何謂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在大般若經一開始佛陀就用了非常長非常多的內容講「何謂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若常若無常,不應觀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若樂若苦,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樂若苦。...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若我若無我,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我若無我。...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若淨若不淨,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淨若不淨。...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眼處若常若無常,不應觀耳、鼻、舌、身、意處若常若無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眼處若樂若苦,不應觀耳、鼻、舌、身、意處若樂若苦。...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眼處若我若無我,不應觀耳、鼻、舌、身、意處若我若無我。...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眼處若淨若不淨,不應觀耳、鼻、舌、身、意處若淨若不淨。...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處若常若無常,不應觀聲、香、味、觸、法處若常若無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處若樂若苦,不應觀聲、香、味、觸、法處若樂若苦。...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處若我若無我,不應觀聲、香、味、觸、法處若我若無我。...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色處若淨若不淨,不應觀聲、香、味、觸、法處若淨若不淨。...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眼界若常若無常,不應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眼界若樂若苦,不應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眼界若我若無我,不應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眼界若淨若不淨,不應觀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耳界若常若無常,不應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耳界若樂若苦,不應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耳界若我若無我,不應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耳界若淨若不淨,不應觀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鼻界若常若無常,不應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常若無常。...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鼻界若樂若苦,不應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樂若苦。...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鼻界若我若無我,不應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我若無我。...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汝善男子應修般若波羅蜜多,不應觀鼻界若淨若不淨,不應觀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若淨若不淨。...汝若能修如是般若,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上面這些經文引用可不是要拿來佔文章篇幅,而是要讓各位佛子看到這經文內容的規則性,每一段其實文字都類似,只有幾個關鍵字不同,長篇大論非常長,我們把這部分內容用表格來歸納分析,看到底說了什麼?
不應觀 | 不二法 | ||
色 | 受、想、行、識 |
若常
若無常 若樂 若苦 若我 若無我 若淨 若不淨 | |
眼處 | 耳、鼻、舌、身、意處 | ||
色處 | 聲、香、味、觸、法處 | ||
眼界 | 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 | ||
耳界 | 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 | ||
鼻界 | 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 | ||
舌界 | 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 | ||
身界 | 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 | ||
意界 | 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 | ||
地界 | 水、火、風、空、識界 | ||
無明 | 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 ||
布施波羅蜜多 |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 ||
內空 | 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 ||
真如 | 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 | ||
苦聖諦 | 集、滅、道聖諦 | ||
四靜慮 | 四無量、四無色定 | ||
八解脫 | 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 ||
四念住 | 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 ||
空解脫門 | 無相、無願解脫門 | ||
五眼 | 六神通 | ||
佛十力 | 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 ||
無忘失法 | 恒住捨性 | ||
一切智 | 道相智、一切相智 | ||
一切陀羅尼門 | 一切三摩地門 | ||
預流向預流果 | 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 ||
一切獨覺菩提 | |||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 |||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 |||
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是行靜慮波羅蜜多 是行精進波羅蜜多 是行安忍波羅蜜多 是行淨戒波羅蜜多 是行布施波羅蜜多 | 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是修靜慮波羅蜜多 是修精進波羅蜜多 是修安忍波羅蜜多 是修淨戒波羅蜜多 是修布施波羅蜜多 | ||
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皆從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而出生。 |
《大般若經》光是講這個何謂「行般若波羅蜜多」「修般若波羅蜜多」就用去了非常長的篇幅,從初分的《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四十四》到《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六十三》,各位看完上表歸納後,就已經看完《大般若經》這二十篇內容了。
這二十篇《大般若經》內容提到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處」「色、聲、香、味、觸、法處」「眼、耳、鼻、舌、身、意界」「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苦、集、滅、道聖諦」就是《心經》裡面有提到的內容,看到這邊大家就知道了,原來《心經》還少寫了很多東西!!!! 知道就好......😅
說簡單些
上述這二十篇所列出來的東西,我們可以再以一句更簡單的話來說,那就是「一切佛法」!! ( 一切「法」的意思請參閱此篇文章: 淺釋何謂「法」)然後我們再把「一切佛法」套入這二十篇《大般若經》的內容,濃縮成下面這句話:
不應觀「一切佛法」「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說更簡單些
「若常若無常,若樂若苦,若我若無我,若淨若不淨」這二十篇內容只用這四個二元分別法來舉例,其實還有非常多 ( 全部用上去這二十篇內容就瞬間變二百篇了......😅 ):
復次,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應觀色若常若無常,不應觀受、想、行、識若常若無常;不應觀色若樂若苦,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樂若苦;不應觀色若我若無我,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我若無我;不應觀色若淨若不淨,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淨若不淨;不應觀色若空若不空,不應觀受、想、行、識若空若不空;不應觀色若有相若無相,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有相若無相;不應觀色若有願若無願,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有願若無願;不應觀色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觀受、想、行、識若寂靜若不寂靜;不應觀色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觀受、想、行、識若遠離若不遠離;不應觀色若有為若無為,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有為若無為;不應觀色若有漏若無漏,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有漏若無漏;不應觀色若生若滅,不應觀受、想、行、識若生若滅;不應觀色若善若非善,不應觀受、想、行、識若善若非善;不應觀色若有罪若無罪,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有罪若無罪;不應觀色若有煩惱若無煩惱,不應觀受、想、行、識若有煩惱若無煩惱;不應觀色若世間若出世間,不應觀受、想、行、識若世間若出世間;不應觀色若雜染若清淨,不應觀受、想、行、識若雜染若清淨;不應觀色若屬生死若屬涅槃,不應觀受、想、行、識若屬生死若屬涅槃;不應觀色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不應觀受、想、行、識若在內若在外若在兩間;不應觀色若可得若不可得,不應觀受、想、行、識若可得若不可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既然如此,我們把這些二元分別法再長話短說一點,其實就是「有分別心」,非得把所有事情分別出好或不好,善或非善,乾淨不乾淨,就是執著於對任何事都「有分別心」。
然後,我們把「有分別心」套入二十篇內容濃縮後的那句話,就變成這樣:
不應觀「一切佛法」「有分別心」「是行般若波羅蜜多」「是修般若波羅蜜多」。
OK!! 這樣我們就推敲出來了:
看到沒? 我們用《大般若經》的經文內容來推敲,結果跟第一集內容的「不二法」是相呼應的,所以
更多「波羅蜜多」
現在我們知道了「般若波羅蜜多」的意思是「無分別心的佛法智慧」,其實「波羅蜜多」並不只有「般若」這一項,還有很多很多種「波羅蜜多」(到彼岸的智慧),世尊常說最基本的有「十波羅蜜多」。
復次,十波羅蜜多謂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慧(般若)波羅蜜多、方便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 如是十波羅蜜多,攝一切波羅蜜多,是即無等等波羅蜜多、離戲論波羅蜜多、如實義波羅蜜多、一切法真實義波羅蜜多、金剛波羅蜜多、寶波羅蜜多、法波羅蜜多、羯磨波羅蜜多、一切法平等波羅蜜多,如是等法而悉安住堅固隨順相應法門,此名一切波羅蜜多平等般若波羅蜜多教。
一切法為佛法.
回覆刪除而佛本無一切法.
一切相為佛相.
而佛本無一切相.
多讀些經書,不要胡扯瞎謅.....會謗佛謗法的...... 😑
刪除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u9vl86CC4&list=PLSBKQ7dlML6XyXCUkMdjgHHleNytVwDet&ab_channel=%E6%81%AD%E8%AA%A6%E7%B6%93%E8%AB%96
回覆刪除001普通話恭誦--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藉心經說真諦》前言 5 - 7 頁
第三世多杰羌佛.......,你開什麼玩笑...........這可是附佛外道胡說八道..........,你還是趕緊遠離吧......以免死後墮入惡道...........上帝保佑你,阿門...... 🙏 😑
刪除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回覆刪除古人所說所做也不是全都是正確的......,不是「古人」就全部是對的......,難不成古代就沒壞人? 就沒犯罪? 就沒貪? 沒嗔? 沒癡?
刪除古人綁小腳,不知道您媽或女兒現在綁不綁小腳?
古人皇帝為大沒有民主,不知道您現在享不享民主自由?
古時候一開始科學家認為地球是方的,所以您現在認為地球是方的?
就拿佛法來講好了,一堆古大德法師誤解佛法廣傳錯誤佛法貽害幾百幾千年至今,難道您不知道嗎......? 還是您只讀古大德法師的著作,完全沒在讀佛經的,所以才不知道很多古大德法師傳了多少錯誤佛法內容.....? 又若您有讀過諸經書,難道就沒發現很多古大德法師說了許多錯誤的佛法.....?
說到底,我們的文章其實大多數都是「以經解經」,用其他地方的經文來解釋這邊的經文內容,難道您完全看不出來嗎......?
說句更簡單的:「以上內容全部都是經文所說!」所以......,您是對經文佛所說有意見是嗎? 覺得佛說錯了是嗎? 您覺得自己的智慧比佛智慧更高是嗎? 還是您覺得古大德法師的智慧比佛智慧更高?
比較好奇的是.要練到無雜念.那腦袋裡意念跟生病的植物人有什麼不一樣呢?其他人或許有人也這樣想吧?
回覆刪除「冥想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專注于身體的感受,這時,其他的想法就自然沒有了。有研究發現,那些無法集中注意力,永遠胡思亂想的人,即便沒有什麼壓力感,端粒也平均比別人短了200鹼基對。
刪除把這些東西綜合到一起,對健康長壽最有利的一個精神狀態,叫做"conscientious",意思大概就是認認真真、勤勉、有條理、不衝動、充滿責任感,像是古語說的"君子終日乾乾"」
https://youtu.be/JLrnoNJ720Y?si=CmnLJq45PP32Nw6D&t=688
修佛最重要的修行之一,就是要訓練到「活在當下」,任何時刻能集中注意力專注於當下所作所為,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修行之一,若不去練習禪定冥想,整天滿腦子胡思亂想,那只會害慘自己的,上述影片也說了,會害自己短命的......
感謝您的回覆.只不過最近看某南傳上座部的影片,有人禪修到精神失常.原因是有的人本身有病;有的人是方式錯誤;總之還是有一點點危險性;發病的家人完全不怪罪被宗教害到也是不太可能的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