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正法、辯證佛學、研究佛法、以經解經、廣宣佛理

2019年3月8日

(加註解)虛空藏菩薩經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譯

(此部經咒文的部分尚未校對修正出正確的梵音。)
(2019.03.08 校對修正)
------------------------------------------------------------------------------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佉羅底翅山,依牟尼仙所住之處,與無量大比丘眾,復與無量無邊阿僧祇恒河沙數菩薩摩訶薩俱,皆從他方異佛剎來。
  「阿僧祇」就是「無數」的單位意思。

  「無數x無數」=「無數轉(阿僧祇轉)」;「無數轉x無數轉」=「無量」;「無量x無量」=「無量轉」;「無量轉x無量轉」=「無邊」;「無邊x無邊」=「無邊轉」。

  「無量無邊阿僧祇」意思是「無量x無邊x阿僧祇」那麼多的數量。

  爾時,世尊欲為大眾說《四辯才三明梵行住破惡業障陀羅尼經》。

  爾時,西方過八十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一切香集依」,其中眾生成就五濁,彼國有佛,名「勝華敷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今正為諸大眾轉妙法輪。彼有菩薩摩訶薩,名「虛空藏」,已從彼佛聞深妙法,得諸禪定。
  「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

  「」就是「不清淨」的意思。

  「轉法輪」就是「說法」的意思,「轉妙法輪」就是「說妙法」。

  時,彼菩薩見於他方無量無邊阿僧祇數諸大菩薩,身昇虛空往詣東方,又復遙見東方世界有大光明,即便往詣勝華敷藏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見他方無量無邊阿僧祇數諸大菩薩,身昇虛空往詣東方,又復遙見東方世界有大光明,以何因緣而有斯事?唯願為我具解說之。」

  時,勝華敷藏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東方去此過八十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曰「娑婆」,其中眾生成就五濁,彼國有佛,名「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今者在於佉羅底翅山,依牟尼仙所住之處,

  為令法流不斷絕故;

  為令三寶常住世故;

  為降諸魔建法幢故;

  為閉生死開般涅槃故;

  為諸菩薩及以聲聞諸來大眾欲說《四辯才三明梵行住破惡業障陀羅尼經》故;

  欲令十方諸佛剎土一切菩薩從歡喜地乃至補處,住不共法不隨他信,善於方便具無礙辯,如此大士悉雲集故,是以彼佛放斯光明,其諸菩薩見此光已,乘虛而往至彼惡世,為諸眾生說《破惡業障陀羅尼》,彼佛國土亦具五濁,與此世界等無有異,汝今應往娑婆世界禮拜、供養、聽受正法,并為彼國諸惡眾生說《破惡業障陀羅尼》。」
  「歡喜地」就是菩薩十地最初階段果位。

  「補處」就是「一生補處」,是已經超越菩薩十地果位,有資格可以成佛的菩薩,大多會在兜率天等待成佛的因緣來到。

  「不共」就是不可知,不可得,只有佛菩薩能知能得的智慧,不是凡夫聲聞緣覺能通達的境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是不共法。於一切法無二無動是不共法。勝義諦是不共法。

  「不隨他信」這是如來等級的智慧。

  一者、從勝解出生故,信出世聖法;

  二者、勇猛不退故,勤行精進化度眾生;

  三者、善觀察故,起神通智作諸游戲;

  四者、智隨知法故,於一切法起決擇相。

  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聞佛語已,歡喜踊躍與八十億菩薩同時發聲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渴仰欲見彼佛,今當承佛威神詣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禮覲、供養、聽受正法,亦為彼國諸惡眾生說《破惡業障陀羅尼》。」

  時,勝華敷藏佛答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汝自知時。」

  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即與八十億菩薩俱頂禮佛足,身昇虛空詣娑婆世界。

  爾時,西方有如意寶珠光現,以無量釋迦毘楞伽寶而為圍遶,其珠光明,蔽於一切人天八部、聲聞、菩薩、日月星辰,地水火風界所有光明皆不復現,時會大眾唯覩佛光及以珠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無復餘色,唯見虛空。
  「釋迦毘楞伽寶」,梵音 śakrābhilagnaratna,一種非常罕見稀有的寶石。

  爾時,如來光相照曜,時會大眾各不自見、亦不見他,一切諸色悉滅無餘不與眼對,不得自身色相形貌,及於所觸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隨所視方皆悉如是,亦復不見日月星宿、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悉皆無有與眼對者,耳不聞聲、鼻不嗅香、舌不知味、身不覺觸,諸心數法亦無所緣,於我我所無復起相,亦無六入分別之想,不得諸大諸來大眾,唯見佛光及以珠光,其珠純以無量釋迦毘楞伽寶而為圍遶。
  「我我所」就是「我」和「我所」。

  「我」是「執著於我是實有」的「我」;

  「我所」是「執著於我所有是實有」的「我所」。

  於其會中諸大菩薩,位登十住得首楞嚴三昧及一生補處者,見此相已,身心安隱不驚不怖,所以者何?緣解法相自性真實,及以於如第一義空故,其餘菩薩及聲聞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鳩槃荼餓鬼毘舍遮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非人等,見此相已,驚怖迷悶其心擾亂,各不相見亦無問處,心自思惟:「不知何緣有此異相?亦復不知是誰神力?」
  「首楞嚴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菩薩想成佛非得成就的境界。《首楞嚴經》和《首楞嚴咒》跟「首楞嚴三昧」毫無關係,只不過是攀緣誤用名稱

  (deva)、(nāga)、夜叉(yakṣa,又稱「藥叉」。)、乾闥婆(gandharva)、阿修羅(asura)、迦樓羅(garuḍa,又稱「金翅鳥」。)、緊那羅(kinnara)、摩睺羅伽(mahoraga)、鳩槃荼(kumbhāṇḍa)、餓鬼(preta)、毘舍遮(piśāca,食肉鬼。)、富單那(pūtana,臭鬼。)、迦吒富單那(kaṭapūtana,極臭鬼。)、(manuṣya)、非人(amanuṣya)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梵頂」,稽首佛足,長跪合掌而說偈言:「

  一切法自性,眾生無知者,

  繫著於色陰六情所愚惑,

  不見於一陰,推尋求色陰,

  於佛法生疑,今會有此人,

  願說決定法,為斷諸疑網,

  使知彼此岸,逮得虛空忍,

  勇健入三昧,身相不可說,

  如意大寶珠,常在其頂上,

  釋迦毘楞伽,而以圍遶之,

  此會諸大士,位皆十地者,

  得首楞嚴定,及一生補處,

  斯等諸菩薩,悉皆遙見之,

  覩此瑞相已,必知勝士來,

  禮覲無上尊,因說深妙法,

  安慰怖眾生,歸依天人師,

  勇猛所行處,教化熟眾生。」
  「一切法自性,眾生無知者,」:一切法的自性是「空」,但眾生無法領會。

  「色陰」就是「色蘊」,色、受、想、行、識,五蘊之一。

  「六情」,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

  「繫著於色陰,六情所愚惑,」:執著於一切虛妄色相,被六情所愚惑,所以眾生六識感受不到六塵一切色相時,便驚怖迷悶,其心擾亂。

  「如意大寶珠」當然就是象徵清淨無二的「真如、佛性」。請參閱「六字大明咒的真實義」。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善哉如汝說,定者所行處,

  身相不可見,修慧能推求,

  此是虛空藏,常所行止處,

  無依無戲論,三昧力示現,

  眾生著二見,常為所迷惑,

  以彼迷惑故,不知彼此岸,

  欲離於二見,修不可說行,

  速疾得究竟,滿足於諸地。
  「二見」就是指「常見」和「斷見」。

  「常見」就是誤認為六識所緣的一切都是真實不滅的,以為自己及所擁有一切都能永恆存在;

  「斷見」就是誤認為六識所緣的一切都是「空無」,沒有眾生、沒有來世、沒有因果、沒有佛菩薩......,說什麼都沒有,說一切唯心造。

  「不可說」不是有什麼祕密不可告人,也不是什麼要上師傳承才能說。

  佛說:「一切諸法種種方便,無能顯說此菩提故,無有少分而住於法,以無住故,非是文字言說境界,譬如虛空無有住處不可宣說,菩提亦爾無住無說,如來如是如實觀察一切諸法皆不可說」。

  簡單來說,非世俗諦智慧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或說了會造成眾生誤解而害了眾生,所以「不可說」、「不好說」。

  復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摩訶薩初可說相及攀緣相,修六波羅蜜,乃至知於地、水、火、風、虛空及識生滅之相如實之性,復知諸法不可言說,無有自性,無生無滅,無有攀緣,不動不搖,空無所有,一切諸法如是修行,離斷常見不生怖畏,於一切法不起觸想,心無攀緣,空無所有,如是修行速疾具足六波羅蜜,更不復住斷常見中。」

  當於如來說此語時,一切大眾見聞覺知如本色像,而於境界不取其相。

  爾時,世尊即申右手指於西方,而作此言:「如斯光瑞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欲來之相,是菩薩具諸三昧猶如大海,住菩薩戒如須彌山,忍辱之心猶如金剛,精進勇猛猶如疾風,智如虛空,慧如恒沙,諸菩薩中如大勝幢,向般涅槃之大導師,善根之地,是貧窮者吉祥之瓶,入闇者日,失道者月,是怖畏者所歸依處,煩惱焦熱甘露之水,善根者杖,般涅槃橋,生天者梯,度生死船,由曠路乘,誹謗惡口熱惱者蓋,降諸外道猶如師子,能淨諸見猶如雨水,破煩惱怨猶如霹靂,毀戒者藥,生善根牙猶若春澤,莊嚴菩薩猶如華鬘,顯善惡行猶如明鏡,無慚愧者上妙衣服,三苦病者之大良醫,是熱渴者明月之珠,疲極者床,具諸三昧猶如日珠,趣菩提路大牛之車,遊禪定者清涼華池,助菩提鬘波羅蜜果,是十地中如意摩尼,是求首楞嚴者波利質多羅樹,伐惡見刀斷煩惱習猶如金剛,降伏諸魔生諸功德智慧寶藏,依於一切諸佛功德,是諸緣覺所依窟宅,是聲聞眼,生天者眼,行邪道者正直之路,是畜生歸,餓鬼之怙,是地獄救,一切眾生無上福田,三世諸佛第一輔臣,能護法城,已具莊嚴十八不共諸佛祕藏,滿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應供養,唯除如來餘無及者,汝等大眾皆應深心恭敬奉迎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隨力所能,應以妙寶、幢幡、傘蓋、華香、瓔珞、末香、塗香、衣服、臥具、歌唄、讚歎、平治道路,種種莊嚴,尊重供養,汝等大眾皆亦應成如是功德器。」
  「如意摩尼」就是「如意寶珠」的意思,可以參考「六字大明咒的真實義」。

  「波利質多羅樹」,梵音 pārijātaka 或 pārijāta,英文稱為 Night Jasmine,一種只有晚上會開花,日出前花大多會凋謝的闊葉樹,印度人常會收集這些香花作為供養供品,可以長大到像榕樹那樣大棵。不是東亞的「夜來香」。




  爾時,大眾有從座起向虛空藏菩薩所現瑞方,踊躍歡喜顏貌怡悅,端目專注俱共奉迎,餘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天主、龍主、夜叉主、乾闥婆主、阿修羅主、迦樓羅主、緊那羅主、摩睺羅伽主、五通仙人主各作是念:「我等當辦何等最上最妙供具而以供養彼大士耶?」

  爾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即以神力變娑婆世界,除眾穢惡及諸丘山、瓦礫、荊棘、坑坎、堆阜、曠野、險隘、風塵、雲霧皆悉澄霽,七寶為地、平坦如掌,無量眾寶以為林樹,枝葉花果皆以寶成,名華軟草亦復如是,香氣芬烈普熏世界,娑婆界中一切眾生無諸苦患,盲聾瘖瘂癃殘、百疾一時除癒,其怨惡者咸生慈心,地獄餓鬼諸楚痛聲皆悉休息,飲食衣服莊嚴之具自然豐足,其諸眾生妙色端正,支節具足,威德第一,除諸結使心得寂靜,於諸善根深生欣樂,以清淨信安住三寶,一切大眾兩手皆有如意摩尼,於其珠內出大光明遍照世界并奏天樂,雨種種寶雜色寶衣,又雨種種妙莊嚴具,寶鬘、寶蓋、種種寶器、種種天衣、金鏁、瓔珞、真珠、瓔珞、青紅赤白雜色蓮華,雨沈水香、牛頭栴檀遍滿世界,其路兩邊有七寶臺如帝釋殿,又其臺中綵女盈滿,顏貌端嚴猶如魔后,作天伎樂出五音聲,又於佛上有天七寶,大梵王蓋懸處虛空供養如來,其蓋周圓百千踰闍那,復以寶網羅覆其上,真珠毦帶垂飾四面,蓋中演出種種樂音,清妙和雅超絕人天,一切大地、草木、叢林、華果、枝葉皆出妙聲,宣暢大乘六波羅蜜諸地行法,聞其聲者,於無上道皆不退轉,亦有逮得無生忍者。
  「」,眼睛看不見。

  「」,聽覺遲鈍者。

  「」,聽覺全無者。

  「」,無語言能力者。

  「」,彎腰駝背、老態龍鍾。

  「」,肢體殘缺者。

    「牛頭栴檀」,梵音 gośīrṣacandana,「摩羅耶山出栴檀香,名曰:牛頭。若以塗身,設入火坑,火不能燒」。產於摩羅耶山的上好檀香,這檀香的名稱就叫做「牛頭栴檀」。

  「不退轉」,梵音 avaivartika,又稱為「阿鞞跋致」「阿惟越致」。佛法越學越深,會越超乎眾生所能理解的範疇,眾生遇到難以理解的智慧,便容易產生懷疑,以為眼前的甚深正法不是佛法,或甚至懷疑佛法,這時候便會離正法而去,這就叫做「退轉」。

  越是甚深勝義諦佛法,眾生越難理解,就越容易退轉,一般認為七地菩薩以上才不會退轉。退轉了怎麼辦?就回到比較低階的果位重新修行嘍......

  「無生忍」,就是「無生法忍」,六度裡面「忍辱」的最高層次,認清一切法皆是虛妄,空無的造作傷害不了空無的心,對虛妄的一切法不起任何情緒,能夠依然保持著平靜清淨。(「六度」請參閱:何謂「善事」?如何「做善事」?(二))

  爾時,大眾見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神變奇特,心生歡喜歎未曾有,各作是念:「此菩薩摩訶薩既現如斯大神通力,不久必來至此世界,我等今者當設何座以供待之?」當於眾會作此念時,即於佛前有寶蓮華從地踊出,白銀為莖、黃金為葉、金剛為臺、琉璃為實、馬瑙為鬚、梵色寶珠以為鬚本、頗梨為蘂,其華縱廣百踰闍那,有八十億諸寶蓮華周匝圍遶。

  爾時,虛空藏菩薩忽然在彼寶蓮華上結加趺坐,又見頂上如意寶珠以無量釋迦毘楞伽寶而為圍遶,其八十億菩薩各各坐餘寶蓮華上。
  「踰闍那」,梵音 yojana,就是「由旬」的意思,牛或馬都不休息的情況下,不斷拉著車,一天之內能走的距離。一由旬的距離大約是15公里,另一說法是大約30公里。

  「結加趺坐」,梵音 padmāsana,英文稱為 lotus-seat,就是瑜伽伸展訓練(āsana)其中的「蓮花坐」姿勢,也就是漢傳佛教所稱的「雙盤腿」。(以下節錄自《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聲論者曰。以兩足趺加致兩髀。如龍盤結端坐思惟。是故名為結加趺坐。

  「脇尊者言。重壘兩足左右交盤正觀境界名結加坐。唯此威儀順修定故。

  這是個很難訓練的姿勢,但您若真想修行、真想成佛,那就非練不可,不然是修不了「定」的......!建議有心想練者,可以從訓練瑜伽做起,請參考「佛學與瑜伽的重大關聯(一)」。

  為什麼要用「結加趺坐」的姿勢呢?

  「此是賢聖常威儀故。」過去諸佛菩薩皆以這個姿勢入定的。

  「如是威儀順善品故。謂若行住身速疲勞。若倚臥時便增惛睡。唯結加坐無斯過失。故能修習殊勝善品。」結加趺坐不會徒增身體疲勞或導致昏睡,所以是修行者最殊勝的姿勢。

  「如是威儀違惡法故。謂餘威儀順婬欲等諸不善法。」結加趺坐不容易起惡法。

  「如是威儀引人天等入正法故。」結加趺坐能引導其他人天眾生入正法。

  「如是威儀生人天等敬信心故。謂餘威儀不能發起人天龍鬼阿素洛等敬信之心。」結加趺坐令人天護法心生敬信。

  「唯依此威儀證得無上佛菩提故。」只有結加趺坐這個姿勢能證得無上菩提!

  「住此威儀怖魔軍故。」結加趺坐能令魔軍驚怖。

  「結加趺坐順修定故。」結加趺坐對修定有如順水推舟,事半功倍。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便說偈問藥王菩薩摩訶薩言:「

  我自從昔來,見諸菩薩眾,

  有來覲世尊,先圍遶恭敬,

  頭面接足禮,然後退就坐,

  云何此大士,現斯神通力,

  不修菩薩儀,而坐寶蓮華?」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以偈答曰:「

  此大智慧士,善住深妙法,

  不依妄想心,而來見世尊。」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復以偈問:「

  若不見眾生,及以諸法相,

  其心常安住,諸法真實際,

  云何而示現,自在神通力,

  唯願為演說,除我此疑惑。」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復以偈答:「

  今此大士夫,勇健入方便,

  為熟眾生故,現此神通力,

  若不住實際,愚惑諸凡夫,

  明智開俗諦,為入真諦故。」

  爾時,世尊告藥王菩薩摩訶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

  一切凡夫眾生,不能思量一須陀洹解脫行處;

  一切眾生得須陀洹,不能思量一斯陀含解脫行處;

  一切眾生得斯陀含,不能思量一阿那含解脫行處;

  一切眾生得阿那含,不能思量一阿羅漢解脫行處;

  一切眾生得阿羅漢,不能思量一辟支佛解脫行處;

  一切眾生成辟支佛,不能思量一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菩薩摩訶薩,方便行處成熟眾生;

  一切眾生得般若波羅蜜相應菩薩摩訶薩,方便行處成熟眾生,不能測量乃至得無生法忍菩薩摩訶薩舉足下足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熟眾生;

  一切眾生得無生法忍菩薩摩訶薩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熟眾生,不能測量得四辯才菩薩摩訶薩舉足下足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就眾生;
  「第一義諦」,就是清淨無二的「勝義諦」,與之相對的是「世俗諦」。

  「四辯才」,就是「四無礙辯」。

  佛言:「所謂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辯才無礙辯。

  法無礙辯,於無漏法,智無退轉故;

  義無礙辯,於所詮理,智無退轉故;

  詞無礙辯,隨諸眾生所有問難,一音解釋,普令歡喜故;

  辯才無礙辯,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悉通達,智無退轉故。

  一切眾生得四辯才菩薩摩訶薩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熟眾生,不能測量住般若波羅蜜究竟首楞嚴三昧菩薩摩訶薩舉足下足方便行處及解第一義諦成熟眾生。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已無量劫得無生忍,具無礙辯,究竟滿足首楞嚴定,住最上地決定堅固終無傾動,善知眾生深心所行應覩神變莊嚴之事,又復應見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欲來瑞相,又有見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得離欲地住地入地,故示入無邊空處三昧,於西方沒而來現此。時諸眾生怖畏惑亂入於俗諦,現大莊嚴為欲成熟諸眾生故。
  「離欲地」,對小乘來講,是指「阿那含(不還果)」果位者;對大乘來講,「離欲地」所指的是成佛前的果位,完全離欲清淨無二。

  又,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若現第一義諦無生莊嚴,諸天及人乃至八地菩薩皆當迷悶,無能見其境界行相,善入如是深妙功德。

  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巧方便慧深入一切諸佛法海,離諸疑惑不依他故,智慧善巧於諸菩薩摩訶薩中最上幢王。

  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是一切眾生生天、般涅槃大明導主,能斷一切煩惱心患,善治身毒及四大病,若有眾生起惡邪見,輪迴迷沒生死曠野,無善方便不知生天、般涅槃路,若有眾生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至心歸命,燒堅黑沈水多伽羅香,恭敬禮拜時,虛空藏菩薩觀此眾生心心善根,若見眾生諸見煩惱之所惑亂,若見過去善根種子心所行業,於佛法僧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餘功德,隨所堪能,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觀彼眾生,隨所應見,於其夢中現種種形,即以方便而為說法。
  「般涅槃」,梵音 paranirvāṇa,並不等於「涅槃」( 梵音 nirvāṇa )!

  「般涅槃」是最高等的涅槃,佛要稱之為「般涅槃」,不是只稱為「涅槃」,換句話說,「般涅槃」就是有「成佛」的意思;尚未成佛的眾生只能稱為「涅槃」。

  可惜的是,漢傳佛教法師從來沒人搞清楚,不斷宣說佛是「涅槃」,很奇怪,明明就看著《大般涅槃經》卻不斷說佛「涅槃」.....非常莫名其妙.....。

  「堅黑沈水」,不是特指一種香木名稱,可指上好品質的各類檀香木或沉香木。

  上好品質的香木油脂分泌較多顏色會較深(油脂是香氣的來源),「堅黑」意思是整塊木都佈滿油脂,呈現木炭般顏色,重量輕但密度很高,放到水中會沉到水裡,所以稱「沉水」。

  「沉水」不等於「沉香」;「沉水香」也不完全等於「沉香」。「沉香樹」所產的香叫做「沉香」,「檀香樹」所產的香叫做「檀香」,未必所有「沉香」「檀香」都會「沉水」,是得看品質好壞、油脂多寡。只有上好品質的「香木」才會「沉水」,才叫做「沉水香」。

  「多伽羅香」,梵音 tagara,英文俗稱為 Indian Valerian,「印度纈草」的一種,是多年生芳香類草本植物,塊根有濃郁的香氣,可以製成燒香,主要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地。

  tagara 的使用從吠陀時代就流傳下來,是一種興奮劑、解痙劑、驅風劑、鎮靜劑,應用於治療各類疾病,尼泊爾甚至為 tagara 發行郵票。現代 tagara 常被製成天然草本安眠藥,或提煉成精油。

  不是什麼「多伽羅樹的香」或「最好的沉香」啊!網路上一堆胡謅瞎掰的資料.....,不要不知言知、不懂裝懂未得說得,更不是古大德法師所說的就全部是正確的......😓









  善男子!若有眾生應於寤覺見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即於目前見種種形,即以方便開正直道,破諸眾生惡業、邪見、惡願、惡歸、惡處、惡取,如是計著悉令解脫,身、口、意業無諸邪曲,趣正直、道正業、正見、正願、正歸、正處、正取,常獲親近諸善知識,速疾捨離臭結煩惱,永免三塗八難之苦,常行善業得自在力,乃至漸漸入深法忍。
  「寤覺」是指剛睡醒來的時候。

  若諸眾生種種身病,及心狂亂、聾盲瘖瘂、手足拘躃、諸根不具,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至心歸命,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恭敬禮拜,或從乞藥,或願除愈,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即隨其願,或現梵天像、或現釋提桓因像、或現毘沙門像、或現四天王像、或現焰摩天像、或現兜率陀天像、或現自在天像、或現大自在天像、或現婆羅門像、或現剎利像、或現長者像、或現居士像、或現大臣官屬像、或現童男童女像、或現父母親屬像、或現執金剛像,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像,現如是等種種諸像,在於夢者及寤者前為說病相,并為分別諸藥對治:『病狀如此應服此藥,若如是病宜服彼藥。』諸眾生等既聞說已,各隨所應而合諸藥,若自無者菩薩悉與。是諸眾生或有一服、二服、三服,眾病皆愈,或有但見所現之身,病即除者。
  「」是手沒有行動能力;「」是兩腳殘廢不能走,同「躄」字。

  「釋提桓因」,本名叫做「憍尸迦」,就是「帝釋天」,又稱「因陀羅」,梵音 indra。住在「忉利天」,「忉利天」有三十三個天城,所以又稱為「三十三天」。

  一般認為道教的「天公---玉皇上帝」就是「帝釋天」,但民間道教有些人很不服,自稱為「玉皇上帝」的境界比佛還高,說祂已經證得佛果,然後又證得「玉皇上帝」......,是處於「無有生死、欲望」的境界........?!

  管中窺豹胡說八道......什麼跟什麼......胡扯瞎謅......,懶得解釋......,要說「玉皇上帝」是掌管整個宇宙也是他家的事......,那比「玉皇上帝」更高階的「三清道祖」要放到哪去?宇宙外?..... 😅

  喔!對了,別忘了,真正的「道教」是「茅山道士煉丹修仙」,那才是真正名門正派的「道教」,民間的神話傳說充其量只不過是毫無根據各自瞎掰成派的「民俗軼事」...... 😅

故宮龍藏經裡面的「帝釋天」

  「毘沙門」梵音 vaiśravaṇa,就是「四大天王」的「多聞天王」。住在「忉利天」之下的「四天王天」。


  「焰摩天」梵音 yama,就是「夜摩天」,祂的坐騎是一隻水牛,住在「忉利天」之上的「夜摩天」,又稱為「離諍天」。「夜摩天」也有三十二個天城地區。



  「兜率陀天」梵音 tuṣita,就是「夜摩天」之上的「兜率天」,彌勒菩薩的家,一生補處菩薩大都會在這邊住,以等待成佛的因緣到來。

  「兜率陀天像」嘛......,因為也沒說是「兜率天人」的模樣?還是指頭頭的模樣,若是頭頭的模樣,那應該就是「彌勒菩薩」的模樣。

  「自在天」梵音parinirmita vaśavartin,這邊要說的應該是指欲界第六層,也是最高層的「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梵音māra pāpīyas,就住在這邊。有些經文內容敘述是,「他化自在天」有「他化自在天天王」;而魔王算是整個「欲界」之王,也一樣住在欲界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但兩者是不同的。

  「復次,妙吉祥菩薩!四大洲界所有一切眾生,如是一一眾生,各等一大力那羅延天福德,於彼眾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無數百千倍,是即一欲界他化自在天魔王福德;如是魔王宿種善根,生彼欲天,有大威力,而能調伏諸天人故。

  「爾時,魔王即作是言:『如是,如是,我與他化自在天王及諸軍眾、眷屬大小往詣彼所......』

  「大自在天」梵音maheśvara,「maheśvara」並不是「大自在」的意思,這完全是古代翻譯師誤解訛傳去了!真正「自在」的意思是上面「他化自在天」的梵音「parinirmita vaśavartin」。

  「maha」是「偉大、大者」的意思。

  「īśvara」是「上主、國王、控制者、大師」的意思。

  「maha + īśvara」=「maheśvara」,意思是「the supreme Lord (最高之神)」、「a great lord (偉大的天神)」、或說「lord of Gods (眾神之主)」。

  「大自在天」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主宰,前面的「欲界六天」是遠遠比不上的,也有佛經內容稱「大自在天」已經是十地菩薩,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濕婆神」。(詳細請參閱:大自在天(濕婆神)。完全詳解(一))

  其他翻譯名稱還有「伊舍那天」、「魔醯首羅」、「摩醯濕縛囉」,憤怒尊就是「瑪哈嘎啦」,又稱為「大黑天」、「大黑神」、「摩訶迦羅」。「瑪哈嘎啦」也是「白傘蓋佛母」的護法。



  「婆羅門」梵音 brahman 或 brāhmaṇa,是印度自古以來種性制度四種階級裡面的「祭司」階級,時常全身白色裝扮,「婆羅門教」就是當今「印度教」的前身。


  「剎利」梵音 kṣatrin,有時候翻譯為「剎帝利」。古印度貴族階級除了婆羅門以外,第二重要的就是「剎帝利」,也就是「軍人、統治者」,可以成為「轉輪聖王」,也就是國王。婆羅門就是智力,剎帝利就是武力。

  如是,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若有眾生貧窮困苦欲求大富,欲多誦習、欲樂多聞、欲求解脫、欲求離欲、欲求禪定、欲求名稱、欲得第一、欲求善巧、欲得自在、欲得端正、欲求好色、欲得妙聲、欲求好香、欲得上味、欲求好觸、欲得飲食、欲求勇健、欲得種姓高貴、欲願生男、欲願求女、欲得眷屬、欲求福德、欲得成就六波羅蜜、欲得巧言、欲求覆護一切眾生、欲得免脫一切牢獄、欲斷一切諸惡律儀,有施心者願建立之,乃至智慧亦復如是,欲得長壽、欲願多財得已能用、欲令慳者能行布施、其毀禁者令堅持戒、若瞋恚者令修忍辱、其懈怠者使住精進、散亂心者教修禪定、其愚癡者令修智慧、不定乘者勸學聲聞、著我眾生教緣覺乘,若有眾生離大慈悲自惜己身捨諸眾生,願離此心生大慈悲,不自護身攝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梵音 anuttara samyak sambodhi citta。

  「阿耨多羅」梵音 anuttara,意思是 highest(最高的)、best(最好的)、excellent(極棒的)。

  「三藐三菩提」梵音 samyak sambodhi,意思是 complete enlightenment (完全覺醒)。

  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最高完全覺醒的心」,那這又是什麼樣的心呢?

  王言:「當云何發彼菩提心?」

  佛言:「深心不退轉是發菩提心。」

  王言:「云何是深心不退轉?」

  佛言:「即是所起大悲。」

  王言:「云何能發大悲?」

  佛言:「於一切眾生不生厭捨之心即是大悲。」

  王言:「云何於眾生得不厭捨?」

  佛言:「所謂不著己樂。」

  王言:「云何是不著己樂?」

  佛言:「謂於三寶常不捨離。」

  王言:「云何能於三寶不捨離邪?」

  佛言:「若能除去一切煩惱,即於三寶而不捨離。」(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

  簡單來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基本上就是「(於正法)深心不退轉」「大悲心」「於眾生得不厭捨」「不著己樂」「於三寶常不捨離」「能除去一切煩惱」。

  善男子!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知彼心已即現方便,令此眾生捨離先心,起大慈悲,不護己身,不捨眾生,發菩提心住四梵行,若有眾生樂大慈悲,欲求救濟一切眾生,欲願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阿練若處、若在林中、若於露地,燒堅黑沈水、多伽羅香,合掌恭敬向於十方,五體投地至心歸命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而便說此陀羅尼呪:
  「四梵行」梵音 catur brahmavihāra,又稱為「四梵住」「四事行」「四無量」:

  「」,救護一切眾生之類,則為行慈。一切生處善根攝勝故。心緣大慈,平等無礙,令諸眾生皆得安樂。於諸有情心平等故。成就救濟諸眾生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入慈心,我當安樂一切眾生。慈能斷瞋。

  簡單來說,「慈」就是心繫眾生,為其他眾生著想,不傷害、腦害其他眾生,救濟其他眾生,令諸眾生皆得安樂。培養「慈」心,能斷「瞋」心。

  「」,度脫眾生,則為行悲(請參閱「超渡真正意義為何?」)。不殺害眾生故。心緣大悲,為護正法。於諸疲苦能忍受故。成就生死中無疲厭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入悲心,我當救濟一切眾生。悲能斷害。

  簡單來說,「悲」就是憐憫眾生,不生厭離心,寧願自己受種種苦也要救濟其他眾生,用種種正法幫眾生渡脫各種苦難。培養「悲」心,能斷「害」心。

  「」,安隱群萌,則為行喜。捨一切不喜事故。心緣大喜,為得說法悅樂眾生。恒常領受法苑樂故。成就具足於法喜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入喜心,我當度一切眾生。喜斷不欣慰。

  簡單來說,「喜」就是悅樂眾生,安穩眾生,令眾生於正法產生歡喜心,令一切眾生得度,見到眾生朝正見善行之路前進,由衷隨喜讚嘆。培養「喜」心,能斷「不欣慰」心。

  「護(捨)」,令諸黎庶逮得滅度,則為行護。厭離五欲故。心緣大捨,不見眾生煩惱結使。永斷一切愛恚等故。成就捨離愛瞋心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入捨心,我當令一切眾生得諸漏盡。捨斷欲貪瞋。

  簡單來說,「護」也就是「捨」,愛護眾生,以正法智慧令眾生捨離五欲,於順境不起貪愛心,於違境不起瞋恚心,以卸除眾生種種煩惱。培養「護(捨)」心,能斷「貪、恚」心。

  「阿練若處」,梵音 araṇya,又稱為「阿蘭若處」,原本意思是 forest (森林)的意思。

  「阿蘭若者,是無諍人之所住處,寂靜住處,於此處中,天、龍、夜叉、他心智人,悉能知我心、心數法,不應於此起邪思惟。」

  「阿蘭若者,棄捨聚落房舍,住阿蘭若處、乞食。」

   『阿蜜栗舍,阿蜜栗舍,迦樓尼迦,遮羅,遮羅,毘(薄[*]履反,下皆同)遮羅,珊(素干反)遮羅,迦樓尼迦,羅母,羅母,母樓(力斗反,下同)鞞(步倪反,下皆同)迦陀履摩目佉(去佐反)浮樓闍婆(步可反)奈迦樓尼迦真多摩尼富羅耶迦樓尼迦薩埵(都果反,下同)舍迷(莫隷反吳音讀)他跛夜 阿若(而夜反)陀梨踣(怖得反,下同)鈐(巨耽反,下皆同)踣鈐羅底(都履反,下同)毘鞞迦鈐臺(徒履反)栗致毘鞞迦鈐迦樓尼迦否(方久反)梨夜鬪磨磨(武佐反)阿奢(始迦反)薩埵跛履 波迦夜阿輸迦(居佐反)伽(巨左反)底,娑婆呵』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或現天像,或示人像、或麞鹿像,或為鳥像、或不現形,隨彼所應以諸方便而為說法,化度無量那由他百千眾生,令住聲聞乘、辟支佛乘及住大乘,又於少時建立眾生,住於大乘得阿鞞跋致,乃至令得諸深三昧及陀羅尼滿足十地者。
  「麞鹿」,又名「獐鹿」,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小型鹿。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若人思量乃可能知虛空邊際,無能測量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智慧方便大慈大悲及三昧力成熟眾生之邊際者。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功德智慧。

  善男子!若有眾生心無諂曲,亦不幻偽,其心純至順入正流,所見真實,不譏彼闕,不自矜高,不卑他人,離諸嫉妬,不自顯異矯惑眾人,心本具足。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憐愍此等諸眾生故,以方便智勇猛精進修善方便,除滅此等諸眾生罪,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善根皆悉迴向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獲大勢力及精進力,為欲滿足六波羅蜜故,常勤修習大慈大悲,乃至究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功德,勇猛成就一切眾生。」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虛空藏菩薩摩訶薩以何因緣獨其頂上有此殊妙如意寶珠,以無量釋迦毘楞伽寶而為圍遶,光明顯曜蔽於眾色,不與諸餘菩薩摩訶薩等?」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具大慈悲,能拔眾生危厄險難,若有眾生犯根本罪應墮惡趣,一切善根皆已燒然,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是大無明邪見黑暗清淨朗日,是滅根本罪者之大良師,能拔疑箭,破善法器能令完全。

  善男子!若有眾生犯波羅夷,斷善根栽,趣向地獄,無所歸依智者所棄,悉能濟拔開示真路,能洒眾生臭惡煩惱令離惡趣,是昇人天解脫者梯,若有眾生貪愚惑亂能令覺悟,瞋恚害心及以癡暗,謗無因果,放逸不信,不畏未來,貪求無厭,極懷嫉妬,具十惡業,日夜增長,如此眾生,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能除如上諸重罪業,安處人天解脫之處猶如大車。
  「波羅夷」梵音應該是 parājita,意思是 condemned by law ( 受律法的譴責 ),犯了某種重罪戒律,得受律法的懲處。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是諸天世人所應尊重奉迎供養。」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犯根本罪波羅夷耶?若有眾生犯斯罪者,善根燒然墮於惡趣離安隱處,永失一切天人之樂,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能令此等諸惡眾生還得具足人天福樂。」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善男子!若灌頂剎利王有自在力,犯五根本罪,先所修習皆悉燒然,失安隱處,遠人天樂,墮於惡趣。何等名為五根本罪?

  善男子!所謂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則名犯初根本罪。
  「兜婆」梵音 stūpa,就是「佛塔」「窣堵波」的異譯。

  兜婆物,就是佛塔的一切嚴飾或供養物。

  復次,善男子!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毀謗正法,捨聲聞乘、辟支佛乘、捨無上乘,又制他人不令修學,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復次,善男子!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若復有人以如來故,剃除鬚髮、身被法服、持戒毀戒、有戒無戒,脫其袈裟逼令還俗,或加杖捶,或復繫縛,或截手足乃至斷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惡,是名第三犯根本罪。

  復次,善男子!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作五逆罪。何等為五?

  一者、殺母;

  二者、害父;

  三者、殺阿羅漢;

  四者、破和合僧

  五者、出佛身血。

  如是五無間罪若犯一者,是則名為犯根本罪,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破和合僧」意思就是破壞四眾(比丘、比丘尼、男信徒、女信徒)於正法上的修行,妄言、兩舌或綺語,令四眾遠離正法,進而造成四眾彼此紛諍不和睦。若四眾僧團所學的並非正法,而是外道,那當然就不構成這條罪了。為何會有這條呢?是因為在佛陀的時代,佛陀的表哥,提婆達多,時常要破壞僧團,想方設法要給世尊難堪,常要誘引四眾學習非正法.....。

  復次,善男子!灌頂剎利王領國土有自在力,謗無因果,不畏未來,造十惡業道,亦教他人令行十惡,是名第五犯根本罪。

  善男子!是名灌頂剎利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則名為犯波羅夷,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離安隱處,失人天樂,墮於惡趣。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為此人故起大慈悲現生邊地,隨所應見現種種形,或沙門像、婆羅門像、剎利、長者、居士等像,而為其說一切種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諸陀羅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種種妙法而引導之,灌頂剎利既聞法已,心生慚愧極懷怖懼,向說法者發露懺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樂,般涅槃樂。

  復次,善男子!大臣亦有五根本罪犯波羅夷,若有犯者,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墮於惡趣離安隱處,永失一切天人之樂,何等為五?謂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取兜婆物及四方僧物,或教人取,是則名犯初根本罪。

  復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破壞村邑、城郭、國土,或教人破,是名第二犯根本罪。

  復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毀謗正法,捨聲聞乘、辟支佛乘,捨無上乘,亦制他人不令修學,是名第三犯根本罪。

  復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若見有人以如來故,剃除鬚髮,身被法服,持戒毀戒,有戒無戒,脫其袈裟逼令還俗,或加杖捶,或復繫縛,或截手足乃至斷命,自作使他造如此惡,是名第四犯根本罪。

  復次,善男子!若彼大臣統理國土依倚王力,作五逆罪。何等為五?

  一者、殺母;

  二者、害父;

  三者、殺阿羅漢;

  四者、破和合僧;

  五者、出佛身血。

  如是五無間罪若犯一者,是則名為犯根本罪,是名第五犯根本罪。

  善男子!是名大臣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則名為犯波羅夷,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離安隱處,失人天樂,墮於惡趣。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為此人故起大慈悲現生邊地,隨所應見現種種形,或沙門像、婆羅門像、剎利、長者、居士等像,而為其說一切種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諸陀羅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種種妙法而引導之,彼時大臣既聞法已心生慚愧極懷怖懼,向說法者發露懺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樂、般涅槃樂。

  復次,善男子!聲聞亦有五根本罪犯波羅夷,若有犯者,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墮於惡趣離安隱處失人天樂。何等為五?

  謂:殺生、偷盜、淫泆、妄語、出佛身血。

  善男子!是名聲聞五根本罪,若犯一者,此則名為犯波羅夷,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離安隱處失人天樂墮於惡趣。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為此人故起大慈悲現生邊地,隨所應見現種種形,或沙門像、婆羅門像、剎利、長者、居士等像,而為其說一切種智甚深大乘未曾有法諸陀羅尼及忍辱地,以如是等種種妙法而引導之,時彼聲聞既聞法已心生慚愧極懷恐怖,向說法者發露懺悔,先所犯罪誓不更作,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勤修慈悲,生人天樂、般涅槃樂。

  復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犯波羅夷,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墮於惡趣離安隱處失人天樂,亦失大乘境界之樂,久在生死離善知識。何等為八?謂:

  彼菩薩宿業因緣生五濁世,有餘善根近善知識,歸趣甚深大乘之法,發無上心智慧微淺,是初發心菩薩又從他聞甚深空法,讀誦受持,復於少智愚癡人前讀誦解說,餘人聞已驚疑怖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沒,樂聲聞乘,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一根本重罪,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墮於惡趣離安隱處,失人天樂及以大乘境界之樂,壞菩提心,是故菩薩宜應先知眾生善根及了彼心,隨其所堪次第說法,如入大海漸漸至深。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隨其所應以種種形現生其土而為說法,令生慚愧,於所犯罪發露懺悔,不墮惡趣增進善根,長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又有初發心菩薩犯根本罪,畏墮惡趣,聞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至心願見,欲發露懺悔所犯罪故,於初夜後分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

  善男子!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隨其所應現種種形,或現自身、或聲聞身、或剎利身、婆羅門身、乃至童男、童女等身,在彼犯罪初發心菩薩前教令發露懺悔除罪,以善巧方便,開示甚深無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總持忍辱之地,捨諸惡趣,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精勤修行六波羅蜜,得力堅固猶如金剛,乃至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若不現身在其人前教發露者,是初發心菩薩應於後夜合掌至心而向東方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請明星言:『明星明星成大慈悲,汝今初出照閻浮提,大悲護我,可為我白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願於夢中示我方便,發露懺悔犯根本罪,令得大乘方便智眼。』

  善男子!彼初發心菩薩即於夢中明相出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隨其所應而為現身,以諸方便令彼初發心菩薩發露懺悔先所犯罪,示方便智令彼菩薩深懷驚怖,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忘三昧堅住大乘,疾得滿足六波羅蜜,不久成就一切種智。

  復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語餘人言:『汝今不能樂於大乘,亦不能行六波羅蜜,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如早發聲聞辟支佛心,速盡生死入般涅槃。』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二根本重罪。

  復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語餘人言:『汝今何用受學波羅提木叉律儀?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先所造作身口意業諸不善行當得清淨,不受未來諸惡果報。』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三根本重罪。
  「波羅提木叉」梵音 pratimokṣa,英文解說是「the formulary for releasing monks by penances」,意思是說:

  僧人從戒律中去反省自己是否有所過錯的行為?若有過錯的行為,便以各種苦行自我磨練身心,來懺悔並警惕自己不可再犯,以解脫犯戒的煩惱。

  「波羅提木叉」意思就是指這麼一套方法,並不是大多數法師所稱的「戒律」的意思。

  復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語餘人言:『汝今不應聽受讀誦聲聞經典,汝當覆蔽聲聞經典,聲聞法中無大果報,不能斷除結使煩惱,汝當聽受讀誦清淨大乘甚深經典,又能消除諸不善業,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此說已有信受者,二人俱名犯根本罪,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四根本重罪。

  復次,善男子!初發心菩薩欺妄兩舌,希求名稱利養,恭敬讚大乘經為他解說,而語人言:『我是善解摩訶衍者。』為貪利故見他解說大乘經典得供養者,憎毀輕疾而自貢高,虛誑妄語得過人法,作此行者離安隱處犯波羅夷,於大乘中為犯最重根本罪也。
  「摩訶衍」梵音 mahāyāna,英文解說是「name of the later system of Buddhist teaching said to have been first promulgated by Nāgārjuna and treated of in the Mahāyānasūtras」,意思是說:

  「佛教體系比較晚期的名稱,據說是由龍樹菩薩首先提出並且論述在大乘經典中。這名稱便是『大乘』」。但這是錯誤的!大乘在大般若經裡面就有很多解釋!

  「摩訶衍」就是「大乘」的意思。

  善男子!譬如有人欲趣寶洲乘船入海,而於中路自壞其船,沒溺而死不自濟命,豈能得寶?如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乘正信船入於大乘深廣法海,始得入海自壞信船失智慧命,如是愚癡初發心菩薩,以嫉妬故,虛誑妄語得過人法,而犯大乘重根本罪,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五根本重罪。

  復次,善男子!未來世中初發心菩薩語在家、出家初發心菩薩言:『修多羅中甚深空義,及以三昧諸陀羅尼忍辱之地種種莊嚴,是大明智諸菩薩等所可觀行,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又能為他分別演說,我自解了以慈悲故為汝等說,汝等亦當隨所說行,於深妙法而得知見。』
  「修多羅」梵音 sūtra,英文解說是「a short sentence or aphoristic rule, and any work or manual consisting of strings of such rules hanging together like threads」。

  sūtra 的本意是「各類型的線」,由於古印度用貝葉棕的葉子書寫紀錄佛陀的教義格言,並用線把這些貝葉串連起來的,所以「經書」也叫做sūtra。


  彼初發心菩薩不作是言「我讀誦思惟從他聞解」而言「自得」,皆是貪求利養因緣而自衒賣,違負三世諸佛菩薩及眾賢聖,犯於大乘最深重罪,失人天路,尚不能得聲聞辟支佛乘,何由漸進到於大乘?

  善男子!譬如有人將導眾人遊行曠野,經過叢林極大飢渴,見彼林中有諸美果而棄捨之,取於毒果食已命終。

  善男子!彼人猶尚不能自濟,況復兼能度於餘人?彼初發心菩薩亦復如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之,遇善知識發大乘心,而貪利養輕自衒賣,犯重根本罪,違負三世諸佛菩薩,為諸賢聖之所棄捨,墮於惡趣。是故,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羅,不應親近此惡菩薩,若親近者亦皆得罪,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六根本重罪。

  復次,善男子!未來惡世初發心菩薩造作諸雜旃陀羅行,謂剎利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大臣旃陀羅、大將軍旃陀羅、毘舍旃陀羅、首陀羅旃陀羅,何等名為旃陀羅義?彼謂造作諸惡心業,此惡比丘自言智慧,自恃財寶行於布施,放逸憍慢、瞋嫌憎嫉餘善比丘共相鬪諍,恃王臣力,取善比丘物以奉大臣,大臣得已傳以上王,佛法僧物亦復如是。
  「旃陀羅行」梵音 caṇḍāla,英文解說為「Wicked or cruel in deeds」,意思是說:

  邪惡不善、殘暴無慈心、一心追求利養的行為。

  佛告迦葉:「云何旃陀羅沙門?迦葉!譬如旃陀羅常於塚間行求死尸,無慈悲心視於眾生,得見死尸心大喜悅。迦葉!如是沙門旃陀羅常無慈心,至施主家行不善心,所求得已生貴重心。從施主家受利養已,不教施主佛法毘尼,為利養故親近在家,不為法故亦無慈心常求利養。迦葉!是名沙門旃陀羅。

  另外,「旃陀羅」也是古印度種性制度中最卑賤階級的稱呼,他們專門做些粗重骯髒的工作,其餘三者階級是「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

  善男子!王與大臣及惡比丘犯根本罪,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七根本重罪。

  復次,善男子!未來惡世初發心菩薩造作諸雜旃陀羅行,謂剎利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大臣旃陀羅、大將軍旃陀羅、毘舍旃陀羅、首陀羅旃陀羅,此惡比丘恃怙國王及大臣力,自言智慧,自恃財寶行於布施,輕戲毀辱諸善比丘,鬪諍惱亂,法說非法,非法說法,捨正經律顛倒義論,斷學般若,離慈悲心,不信如來所說經典,巧方便戒違法立制,令諸清淨善行比丘廢於坐禪、讀誦經典,無苦惱者生其苦惱,有苦惱者復令增長,恒懷惡心,壞善威儀,行住坐臥無復時節毀禁破戒,實非沙門自言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不解經典為他解說,邀致四眾供養恭敬。
  「梵行」梵音 brahmacarya,英文解說為「the state of an unmarried religious student, a state of continence and chastity, to practise chastity」,這是「梵行」最原始的本意,從吠陀時期就流傳下來的修行方法,意思是說:

  維持單身禁慾並專心於苦行修行,節制一切慾望,令身心維持在清淨的狀態。(除了性欲以外,其他欲念都得節制)

  佛教早期便把「梵行」擴大解釋為「遵循佛教五戒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世尊告曰:「若有人戒律具足而無所犯,此名清淨,修得梵行。」

  後來,佛教又把「梵行」擴大解釋為「四無量、八聖道」。文殊師利言:「大德!夫梵行者名八聖道,是有為法......。」

  更後來,佛教又把「梵行」擴大解釋為「一切達到身心清淨的佛法修行」,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自性寂靜故名梵住」大智度論:「能利益眾生,能離欲故,名為梵行。」

  更簡單來說「梵行」就是「為了達到身心清淨的修行」!這跟我們之前解釋「齋心」的意境是非常接近的。(請參閱:「齋食」不等於「素食」,「八關齋戒」的意思為何?)

  善男子!王與大臣及惡比丘犯根本罪,餘如上說,是名初發心菩薩犯於第八根本重罪。

  善男子!彼善比丘坐禪、誦經,皆是佛法出要正因,是上福田,又是忍辱三昧法器,能說妙法成就眾生,破無明黑暗,開世間眼,濟拔眾生煩惱業惡,若彼惱亂故犯重罪,是善男子犯八根本重罪者,未能深入於佛正法,以功德智慧極微少故。

  善男子!是初發心菩薩犯此八根本重罪已,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燒然,犯波羅夷離安隱處,失人天樂及以大乘境界之樂,壞菩提心墮於惡趣,輪迴生死,離善知識。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現種種形示生其土,或現剎利形、或現婆羅門形、或現聲聞形、或現辟支佛形,乃至童男童女等形,在彼犯罪初發心菩薩前而為說法,令生慚愧極大驚怖,又教發露懺悔除罪,以善巧便開示甚深無上正真大乘之行三昧總持忍辱之地,捨諸惡趣,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精進修行六波羅蜜,得力堅固猶如金剛,乃至疾得無上菩提。

  又,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若不現身在其人前教發露者,是初發心菩薩應於後夜合掌至心而向東方,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請明星言:『明星明星成大慈悲。汝今初出照閻浮提,大悲護我,可為我白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願於夢中示我方便,發露懺悔犯根本罪,令得大乘方便智眼。』

  善男子!彼初發心菩薩即於夢中明相出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隨其所應而為現身,以諸方便令彼初發心菩薩於所犯罪深懷驚怖,示方便智令彼菩薩發露懺悔,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忘三昧堅住大乘,疾得滿足六波羅蜜,不久成就一切種智。

  善男子!彼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勇猛饒益一切眾生故,其頂上得有如此如意寶珠,復以無量百千釋迦毘楞伽寶而為圍遶,不與一切諸菩薩等。
  至此,中間一段內容,都是在回答彌勒迷薩所問的「為何虛空藏菩薩頭頂上會有殊妙如意寶珠?」

  可以簡單來說,因為虛空藏菩薩有甚深智慧,而可以各種方便智慧令眾生懺悔罪業,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忘三昧堅住大乘,疾得滿足六波羅蜜,不久成就一切種智。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斯不可思議方便智慧。

  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聞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或造形像、或設供養,是人現世無諸災患,水不能漂,火不能燒,刀不能傷,毒不能中,人及非人無能為害,亦無囹圄、盜賊、怨家、諸惡、疾病、飢渴之苦,隨壽長短必無夭橫,臨命終時眼不見色,耳不聞聲,鼻不聞香,舌不知味,身不覺觸,手足諸根不能為用,唯餘微識及身溫暖,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隨彼眾生所事之神而現其身,或轉輪聖王身,或提頭賴吒身,或毘沙門身,或毘樓勒迦身,或毘樓博叉身,或餘天身,或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在其人前而說偈言:
  「提頭賴吒」梵音 dhṛtarāṣṭra,四大天王中的「持國天王」。須彌山王東千由旬提頭賴吒天王城,城名賢上,縱廣六千由旬。「持國天王」帶領著無數乾闥婆眾。

  「毘沙門」梵音 vaiśravaṇa,四大天王中的「多聞天王」。須彌山北千由旬有毗沙門天王,王有三城:一名可畏,二名天敬,三名眾歸,各各縱廣六千由旬。「多聞天王」帶領著無數夜叉眾。

  「毘樓勒迦」梵音 virūḍhaka,四大天王的「增長天王」。須彌山南千由旬有毗樓勒天王城,名善見,縱廣六千由旬。「增長天王」帶領著無數鳩槃荼眾。

  「毘樓博叉」梵音 virūpākṣa,四大天王的「廣目天王」。須彌山西千由旬有毗樓婆叉天王城,名周羅善見,縱廣六千由旬。「廣目天王」帶領著無數龍眾。

  『四聖諦義,智者應觀,若解了者,能離生死。』

  善男子!時彼眾生於命臨終,既見其昔所事之神,又聞為說如此要偈,既終之後不墮惡趣,因斯力故速免生死。
  「四聖諦」就是「苦、苦集、苦滅、苦集滅道」。

  又,善男子!若有眾生心樂佛法,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於其臨終而現佛形,為說偈言:

  『佛智真實,度生死海,速求佛智,得盡諸苦。』

  善男子!時彼眾生得見佛身,又聞此偈,至心觀察,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命終之後得生淨國,永不更在五濁世界,常獲親近彼佛如來,又聞妙法,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隨彼眾生臨終之時,應聞妙法及應見僧亦皆普示。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此不可思議方便智慧。

  復次,善男子!種種眾生欲得三昧自在之力,應於後夜淨自洗浴著新潔衣,燒堅黑沉水及多伽羅香,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向於東方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名,而作是言:『憶持大智虛空藏得大慈悲,唯願施我不忘三昧。』即便說此陀羅尼言:

  『毆[*](於后[5]反)漏母漏諾踦(去支反)博叉(楚垢反)底(都履反,下皆同)隷(吳音讀之,下同)娑勿陀邏婆([6]步可反)䫂(都可反)隷奈夜奈夜』

  『摩訶迦樓尼迦 阿㝹(奴后反)播閻(市鹽反)婆(薄賀反,下閻婆皆同)悉寐(莫履反,下皆同)栗底 西伽(巨左反)羅閻婆悉寐栗底跋([7]薄葛反)闍邏闍婆悉寐栗底盧舍悉寐栗底 阿婆(步可反)遮奈悉寐栗底 浮侈(邪賀反)俱致悉寐栗底 娑婆呵』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即令彼人得於三昧自在之力。

  復次,善男子!若有眾生樂欲讀誦種種書論,欲伏眾生,所謂彼論或是佛說、或菩薩說、或聲聞說、或世人說,是人應於後夜淨自洗浴著新潔衣,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向於東方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而便誦此陀羅尼呪:

  『阿禰(奴履反)邏闍鞞(步倪反,下皆同)鈐(巨耽反)浮娑闍鞞耶婆奈闍鞞 博廁(初器反)娑迷(莫隸反,吳音讀之)波吒(張伽反)邏闍鞞 他奈婆邏鞞薩(始達反)多羅伽(已佐反)邏泥(奴帝反),休磨(武佐反,下皆同),休磨,摩訶,伽樓尼迦,娑婆呵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即令彼人得於憶持不忘之力。

  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入大海,欲為商賈,欲服湯藥而求力驗,欲脫繫縛,欲脫枷鏁,欲求免脫輸送財物、若愛別離、若怨憎會,欲避水火,欲避盜賊,欲避師子,欲避虎狼毒蛇之難,欲免疾病飢渴之患,欲求尊位,有如是等諸所求欲,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恭敬供養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皆令滿願。

  復次,善男子!若有王子貪樂王位,欲希灌頂得自在力,應於後夜淨自洗浴著新潔衣,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向於東方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而便誦此陀羅尼呪:

  『阿禰(奴履反)邏闍鞞(步倪反,下皆同)鈐(巨耽反)浮沙闍鞞耶婆奈闍鞞 博廁(初器反)娑迷(莫隸反,吳音讀之)波吒(張伽反)邏闍鞞 他奈婆邏鞞 薩(始達反)多邏伽(已佐反)邏泥(奴帝反)休磨(武佐反,下同)休磨,摩訶迦樓尼迦 娑婆呵』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皆令彼人得滿所願。

  復次,善男子!若有婆羅門眾,願樂欲得大婆羅門處,復有眾生求長者處、或居士處、或工巧處、或多聞處、或威力處、或思惟處、或解脫處,應於後夜淨自洗浴著新潔衣,燒堅黑沈水及多伽羅香,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向於東方至心合掌,稱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名,而作是言:『唯願施我大慈悲力,令我所求疾得滿足。』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以淨天耳聞彼請已,隨其所應現種種形而為說法,令彼所願皆得滿足。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不可思議方便智慧,久已得入佛功德海。

  善男子!大海之水乃可有人能知滴數,無能測量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巧方便智成就眾生之限數也。

  又善男子!虛空之量尚可得知,無有能知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所可成熟種種眾生及其變化,或作佛形、或菩薩形、辟支佛形、或聲聞形、婆羅門形、或童男童女形,乃至人、非人等形,各隨所應或令目覩或使夢見。若有眾生臨命終時,唯除最後極微一息,先造惡業燒諸善根當墮惡趣。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皆能拔濟令得安立天人之路,如斯等事之邊際者。

  善男子!是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此不可思議巧方便者,佛功德海久已得入。

  善男子!以此緣故,頂上得有如意寶珠,以百千釋迦毘楞伽寶而為圍遶,有大光明。」

  當於如來說此法時,一切大眾咸生奇特歎未曾有,皆悉合掌向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此世界具於五濁眾生愚暗。云何世尊能於其中施作佛事?」

  爾時,世尊告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見虛空無有貪欲、無瞋、無癡、自性清淨,風塵暗障以為不淨,既澄朗已,即見日月星辰,及知剎那羅婆時數。

  善男子!如來久於第一義空已得自在,見一切法無有貪欲、瞋恚、愚癡、無縛無解、自性清淨,但以眾生客塵煩惱之所覆障不能覺悟,如來慈悲,為此等故方便說法,而為除斷客塵煩惱,開其智眼使見如來淨日照明,現在獲覩甚深妙法,四念處法乃至八聖道法,令諸眾生建立安住,又令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大慈悲,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成一切種智。

  善男子!如來出世則能成熟諸菩薩眾,及以緣覺聲聞之眾。

  善男子!今是虛空為倚於眼?為倚眼識?為倚眼觸而得住耶?」

  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為是內起眼觸之緣生彼三受而倚空耶?」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佛言:「善男子!眾生今者為倚於空?為是虛空倚於眾生?」

  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各各相倚互作境界,又復各各不為境界。一切諸法皆悉空寂,一切諸法皆悉虛假,一切諸法皆依於如及以實際。

  世尊!猶如虛空無壞無成、無憶想分別、無動無搖、無愛無憎、無牙無種子、無果無業無報,離於文字。

  世尊!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菩薩若知此者,是名善知諸法之性得無生忍。」

  爾時,虛空藏菩薩摩訶薩即說陀羅尼言:

「阿㝹(奴侯反)柰阿婢(夫者反)婆(薄賀反)邏闍(市夜反)摩(莫可反)㝹(奴后反)叉夜 視柰視柰 闍柰毘(夫尼反)磨(武佐反,下皆同)牟尼呵羅阿柰夜 頗邏(力可反,下同)臼呵([1]乎賀反)揭(巨謁反)婆禰(奴履反)婆(薄賀反)藪毘(薄履反,下同)[2]毘柰夜 藪舍舍婆 舍柰磨舍柰䫂(都可反,下皆同)他(吐賀反)磨柰末兜梵[3](扶豔反)毘沙(所賀反)舍磨支䫂奈枳(已紙反)黎舍菴[4](於甘反)復(扶豆反)僧輸沙(踈馬反)泥(奴帝反)娑婆呵」

  爾時,世尊告虛空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汝今說此無盡降伏師子奮迅陀羅尼。一切眾生臨命終時最後神識,有重煩惱障及重惡業,此陀羅尼悉能燒然,令得往生清淨佛國。

  善男子!汝今善能以此成熟無量眾生,又能成熟無量佛剎村園城邑一切眾生,又隨所應現種種形,又隨其根說種種法,或為演說大乘經典開深法門,若沙門旃陀羅、婆羅門旃陀羅、剎利旃陀羅、毘舍旃陀羅、首陀羅旃陀羅,此諸人等所犯重罪,以因汝故悉得燒然,今於善法建立增長。」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眾生諸貪諍,皆因諸根起,若能攝諸根,疾得於解脫。」

  爾時,如來說此經已,有十千人天得無生法忍,無量人天得諸三昧,又無量人天得陀羅尼,又無量人天逮得忍辱,又無量人天於十地中各得增進。

  爾時,世尊告阿難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等應當恭敬奉持此經。」

  爾時,阿難及彌勒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此妙經典我已受持。當何名此經?」

  佛言:「善男子!此經名『懺悔盡一切罪陀羅尼經』,亦名『不可思議方便智救濟一切眾生經』,亦名『能滿一切眾生所願如如意寶珠經』,亦名『虛空藏菩薩經』。如是奉持。

  阿難當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無量百千阿僧祇劫,修行六波羅蜜,於十方世界一切佛所種種供養,乃至滿無量阿僧祇恒河沙劫,不如有人讀誦書寫為人解說虛空藏菩薩經及持名號,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算數譬類所不能知。」

  爾時,阿難及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當如是奉持。」

  時,諸大眾聞佛所說,歡喜踊躍,以諸供具供養於佛。


6 則留言:

  1. 忍有兩個意思,ㄧ 忍耐、忍辱。二 安住於實相真如也叫忍。無生忍就是無眾生忍,加上無法忍,就可以得到無生法忍。世尊在然燈佛授記當下,獲得無生法忍。大勢至菩薩念佛,進入無生法忍。所以,無生法忍並不專指忍辱而言。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佛經裡面講「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修、般若」。
      其中「忍辱」又分「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這一切皆佛經裡佛所說........

      然後您還在這邊「無生法忍並不專指忍辱而言」??? 難不成您自覺得比佛還厲害? 🙄
      您知不知道慢有七種慢啊? 小心絲毫的慢就會害死您自己........... 😔

      刪除
  2. 當然 透過忍辱也可以悟入無生法忍

    回覆刪除
  3. 哈哈!我確實有七種慢。佛經裡也說要具修六度。如果你不相信也沒關係。謝謝

    回覆刪除
  4. 可惜的是經文的詞彙本身就不夠白話,我猜除了國文系,一般人只能用猜的.容易搞錯本來意思,可惜.

    回覆刪除
  5. 可惜沒有善女人善男子將陀羅尼咒改成梵語版,不然看不清楚經文念念佛咒也好.

    回覆刪除